menu

蔚睹

喜×宁×善×悟×恩

Avatar

每周精进:亲情友情

有近十年的时间,少有闲暇去关心亲人与朋友。每每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可能有过无数次打断亲人与朋友倾诉的时刻。关注自己的时候,不免会自大与骄傲,最直接的坏处就是因为听不进、看不清,为人处事无法实事求是,解决问题难免不够灵活。

疫情放开的好处是又能走动了,恰逢市场低迷,感觉工作再着急也没用。最近倒是静了下来,尤其是春节后在国内跑了几个地方,看到无论大小企业都很艰难。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曾说过的一句话,此时特别应景: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个人身上却犹如大山。

也许
正因为
同病相怜
穷途末路
我们反而
惺惺相惜
彼此珍重

3/12日去小志家,家里温暖的灯光映照着席间桃桃与冬仔的欢声笑语,那一刻觉得有种恍若隔世的幸福感。昨天去颖子家,伯父伯母跟我聊到半夜1点,颖子爸画的肖像画让我惊掉下巴,不由感慨自己能否像伯父一样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今天早上,我躺在涵涵儿时的高低床上,一睁眼居然睡到了10点,这一夜睡得极好,像是回到了30年前,在自家做小女儿似的。

拜访之前,小志和颖子都担心家里的局促,会不会让我休息的不舒适。殊不知最让人怀念的美好时光就是当年长夜促膝,几个朋友挤在一起打地铺的时候,幸运的是时光没有改变我们。

此刻心无杂念,静静地处在当下,如此放松,感觉甚好。

告别2022

结束2023年的第一个全家自驾出游的悠长假期,今天一个人从三亚回到深圳家中。不知道是否因为更喜欢“工作的忙碌感”,回到家中就开始收拾房间,整整忙活了一下午,但动手动脚的体力劳动反而让我的身体更舒服,相比瘫倒在酒店的床上和沙滩的躺椅上,似乎适度地劳动更解乏。

过去的一个月结束了自去年5月以来的忙碌,突然有点彷徨,因为前路不太明朗,有些事需要深度的思考,甚至还需要耐心的等待才能找到出路。更焦虑的是,自己还得“装饰”地像一盏明灯一样试图照亮他人的路,有些心虚,也有些无所适从。

承认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是缓解焦虑的出路之一。最讽刺的是结果完全超出想象。原本以为22年最难的事是“转身妥妥地失败”。我曾问过自己:如果今年的绩效是C,我将如何看待?可最后没想到,我面对的问题是:如果绩效是A、奖金是零,我将如何看待?”这真是一个让我脑洞大开的好问题,妥妥地拷问了自己一次,只能说我的预测想象力还太单调。

去海南的时候,因为焦虑带了几本书,但前几日看不太进去,最后的几天倒是读了几本,帮我把迷雾稍微拨开了几片云,与其说是记录下,不如说是想要鼓励下自己鼓起勇气往前走。

爱因斯坦说:“疯狂就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句话乍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生活中这样的愚蠢却屡屡发生,包括我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说每个人都很容易“强迫性地重复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儿童原始模式和父母原始模式,因为它们是不需要背台词的人生剧本。”,打破这个循环就是要找到感受与自我的心理空间,承担责任是改变的开始。萨古鲁在《内在工程》里描述:每当强迫性的重复出现的时候,就需要觉知打破业力。而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批评别人,而要真诚慷慨地夸奖他人,因为每天尽力取悦他人是治疗忧郁症最好的方法。原因是对别人好是一种享受,能增进你的健康与快乐。于是,我很自然地对2023年的目标有了几分灵感,我想它们应该是:
1、每个月尝试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帮助我不断地思考战略方向是否正确
2、让生活有规律,选几件简单的事情让自己坚持下去,每周反省改进
3、感恩每一天,对自己、对他人好一点,更细致地去体会日常的美好

写在最后,萨古鲁说“生命的本质是在追求无限”,过去的简单如同奉爱者一般可以获得欢喜平静,却如同蒙上了双眼不问结果,很难超越自我。保持清醒却又投入无可救药的现实中,克里亚模式也许是不惑之年的修炼之路。

每个灵魂都有一颗种子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
或者日常里能否感受
每个灵魂都有一颗种子
这颗种子渴望向阳生长

如果不经意间
我们触碰到彼此的种子
就会交汇出生命的相遇
而不是身体的相识

有些人你认识了好久
但却从未在生命里相遇
有些人你刚刚认识
却可能记得相遇时的光亮

看见生命之火
借由彼此的看见
照亮来时的孤独与前行的黑暗


恰逢其时,必有意义

在心里想过好几回今日的心情,唯独没想到会这么平静。这两年日子过得有点“卷”,既有对自己的卷,也有对他人的卷,唯独少了“接纳与平静”。这几日,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一块看《人世间》的连续剧,难得再一次体会了生活中久违的“无用感”。

一个月前,同事们在办公室给我过生日,Samuel说:“你的变化在西方叫做middle age crisis,他说他是四十岁离开美国来到中国的。” 今天,收到了两位老朋友的问候,Vincent送我“未来可期、当下充盈”,Gai和谢先生说想从香港下单送束花给我,但折腾了老大一圈也没搞定内地手机号的各种注册问题,老爸用心做了一桌子的美食,桃小夭陪我逛了一直想探的华为和小米旗舰店。

40岁本该不惑,许是对80后而言,来得晚熟一点。我反而在心理上,正在学着接受多个不同的自我,放下对虚无缥缈的高标准要求,着眼于眼前更好的行动,让自己多点时间发呆,多一点抽离感,放空自己,允许自己摆脱过去的惯性思维,去寻找多样化的可能性,更灵活地应对生活、工作乃至身体与年龄的变化。

当选择结束的时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Gai说找到一件自己有热情想去征服的事情真的很难得。人有时是盲目的,就如同爱也是盲目的。当我们有热情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他人是否真的需要。因此保持“对外沉浸、对内抽离”,会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愿望是否真的被这个世界所需要。这就是我此刻想追求的“非常理想,特别现实”的状态。

杨绛先生的一篇好文

人不怕挤,不论怎样挤轧,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上一个窗帘,只要拉过那薄薄一层,便把别人家隔离在千万里以外了。

隔离,不是断绝。窗帘并不堵没窗户,只在彼此间增加些距离一一欺哄人招引人的距离。窗帘并不盖没窗户,只隐约遮掩一一多么引诱挑逗的遮掩!所以,赤裸裸的窗口,不引起任何注意;而一角掀动的窗帘,惹人窥望测度,生出无限兴趣。

光秃秃赤裸裸,当然表示天真朴素。何必这些虚伪,遮遮掩掩的不老实!可是,逢人只说三分话,就不能一见倾心,肝胆相照?开口见喉咙,也未免浅显。有乖巧的人,把天真朴素,做了窗帘的质料,做了窗帘的颜色。一个沽白素净的帘子,堆登叠着的透明的软纱,在风里飘曳。这种朴素,只怕比五颜六色更经得起人为的漂洗而更富有魅力。

认真要赤裸裸不假遮饰,除非有希腊神像那样完美的身体,有天使般纯洁的灵魂。培根说过:“赤裸裸是不体面的;不论是裸露的身体,或是裸露的心。”人从乐园里驱逐出来的时候,已经体味这句话了。

所以赤裸裸的事实总需要些掩饰,便是赤裸裸的真理,也需要一些衬托装饰。白昼的阳光,无情地照彻了人间万物,不能留下些幽暗让人迷惑,让人梦想,让人希望,没有轻云薄雾把日光筛漏出五色霞彩来,天空该多么单调荒凉!

隐约的模糊中,才容许你做梦和想象。距离增添了神秘。看不见边际,变为没边没际的遥远与辽阔。云雾中的山水,暗夜的星辰,希望中的未来,高超的理想,仰慕的名人,心许的“相知”,------隔着窗帘,惝迷离、相看一眼,越加添了想望;偶然目逆,给你无限欣喜;每一次试探是冒险,每一个发现是惊奇。伟大,伟大!在陶醉迷恋中,也忘却了自己帘后的狭小与简陋。

这时候,你掀起了窗帘。后面,有什么?赤裸裸的真实!像泰尼生诗中的夏洛特女郎,看厌了镜中反映的天地,三步跑到窗前,望一望外面真实的世界。她的镜子破裂成两半,她毁灭了以前快乐而无知的自己。悄悄地放下窗帘,失望而悲哀。

可是,失去的只是一个迷梦。有时也能换到窗帘后面的安静和休息,不论那间屋子多么简陋狭小。

人家挂着窗帘呢,别去窥望。宁可自己也挂上一个,华丽的也好,朴素的也好,如果你不屑挂,或懒得挂,不妨就敞着个赤裸裸的窗口。

重拾烟火

这一趟旅行是从21年10月16日开始的,没想到兜兜转转竟到了22年1月9日还没回到家,虽说有出门在外的无奈,但也因为这段旅程重拾了人间烟火。

小时候,跟着小八去她家干活,大姐挑水,二姐洗菜,我在旁边看着很羡慕,觉得他们很厉害能变出一顿美味的饭菜给弟弟妹妹,还捎带上了我。此刻,那间木屋,昏黄的灯火,灶台的火光仍在记忆里闪着微光。说到住在洋火冲的时光,想起了爸爸给我做的酸辣牛肉,自己包的酸菜包子,记不清当时的沙发是木头的还是软的,只记得拿着一个盆,不断重复地把面团砸下去。记得那日火苗一下蹿起来烧着了妈妈挂在灶台上的一把干菜,外婆从隔壁跑来帮我灭火,一把用锅盖盖住了火苗,这才没酿成火灾。儿时记忆里的烟火、美食,还有外婆在后厨房里做的酸茄子和醪糟饼,一下子从记忆里跑了出来,流淌在心里,刺激着我的味觉。

好久没去看外婆,知道她已经不认得我们了,衰老让她丢失了大半生的记忆,回到了我不曾出生的时光里,不知道她还记得谁,是否还记得她自己。有些伤感,人走着走着,会走丢,记忆会淡忘,如果没有回忆陪伴,走向死亡的路会不会太荒缪。

此后的人生,初中、高中时每逢生日与好友成群包饺子,大学时与盖盖两人时常掏空荷包去馆子里撮一顿,还有一群人在宿舍打开各家带来的当地美食一同分享,想起了到北京跟三五好友第一次去麦当劳吃汉堡的日子,回想起坐个公交专门去五道口吃麦辣鸡腿汉堡,还有苗苗和麦克叔叔常常来北信找我改善伙食。离开北京的时候,苗苗还来送我,为了送我这一趟他得摇摇晃晃坐好久的车。今时今日,苗苗已经为人父,为人夫,常在微信群里晒他的厨艺和小确幸,时间终究是证明了我的眼光,因为从来我都相信:我们的苗苗有着有趣的灵魂和善良的心。

刚到深圳的时候,住在百草园,也曾有过自己下厨的热情,但缺了三五好友相伴,自己动手的越来越少。在欧洲的那几年,同住过的朋友同事各个厨艺了得,我大多是打打下手、洗洗盘叠就能大快朵颐一顿,如今想起来,后悔没跟郑阳和英齐两口子学几个拿手的东北菜。

纪念张安平老师

此刻身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冬日的风让今夜格外冷,不知道是风吹冷我,还是要走了有点伤感。一整日没好好看过手机,临近午夜才发现高中微信群里发了高中班主任张安平老师去世的讣告。

第一反应已经想不起老师的样子,幸亏大师兄发了两张高中毕业照,时间一下子被拉近到了从前,想起了这个对我极为关爱的班主任,恨不得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我,恨不得我上最好的学校,恨不得我专心致志地学习。可偏偏是他的恨不得,让我和我的家人有点小压力。回想起来,这也许是一个园丁希望花朵能茁壮成长的简单心愿,原先太年轻不理解,如今感谢老人家一片苦心,原老师的天堂之路一路平安。

跟着孩子去体验

6月的一个周末,难得有空陪桃桃去游泳,第一次体会到了戏水的乐趣。我是读大学才开始学习游泳的,我对游泳的理解仅限于这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同时也算一项技能,免得掉水里无法自保。但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在水里的乐趣,相反我怕水,在水里缺少安全感。

因为好久没陪桃桃玩,我没有用我的方式强迫她游泳,而是陪她玩小朋友们玩法,没想到收获了一份惊喜,她带我在水底说话,让猜一猜说了什么,原来在水下我们的耳朵和声音是这样的感觉。她带我尝试扎猛子一下潜到水底,带我在水里后空翻,原来没有我想象的困难,她表扬我比她的朋友更厉害,因为我尝试了几次就学会了。她还带我在水下睁开眼睛,教我怎么在游泳眼镜里面装满水。她还带我一起在水里跳舞,两个人做游戏。第一次,我体会了戏水的乐趣,而不是当做一项运动。

桃小姐喜欢玩水,去年我想给她找个教练的时候,她表示不需要,说教练会妨碍她玩耍。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直到体验到戏水的乐趣我才发现我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孩子有她独特的体验。

我跟桃小姐说:谢谢她带给我的独特体验,棒极了。希望她能给我分享更多有趣的事情,透过她的体验重新去看待生活。

表达是一场走向人心的冒险

无论做哪一种行,沟通与表达都是一门相通的艺术。借用毛戈平老师的化妆师模型,我认为写好一份PPT与化妆一样,需要在骨、色、韵三个维度进行战略布局与战术落地。

一、观点逻辑是PPT的美人骨
每年我要负责策划各类营销活动,如何让受众”带着期待来,带着惊喜走“,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我的体会是一场好的演讲,要么有新观点,要么有新数据,难在一个新字。新,从何而来?我的经验是要能深刻理解行业的主流共识,并感知微观的变化。这需要平时多看、多读、多交流,才能找到新变量和新要素。其次类似化妆师和建筑师对跨美学领域的学习,我们也需要跨行业的学习来激发灵感。
2018年我将自动驾驶汽车的理念首次引入到了电信领域,创造了自动驾驶网络(Autonomous driving network)。正是因为找到了两个产业底层逻辑的一致性,让它成为了有启发性的新观点。但任何创新都会面临质疑,18年有不少人跟我说不喜欢Autonomous driving的英文表达。让我感到骄傲的是今年Google旗下Waymo发PR表示:“我们不再使用self-driving一词来介绍我们的技术,Autonomous driving才是对我们自动驾驶技术更准确的解读。”好的话题与观点就是有冲突和矛盾的,创新就要敢于提出貌似冲突,但实则符合逻辑的观点。

二、表现形式是PPT的美人色
提到PPT,大家最容易想到的表现形式就是视觉表达。视觉并非表达形式的全部,我对表现形式的3点体会是:
第一,提高审美品位,善于想象结果。如同钢琴演奏家要确定演奏风格一样,我需要通过想象观众体验,反向选择视觉表达的核心要素。审美品味来源于平常多看优秀的作品,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各种方式。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在职场中,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觉得老板的意思跟我表达的是一样的,非要改个形式,有时为了1-2个词改来改去,真的很无聊。”其实,这往往是因为缺乏开放的微观体感,因为一页胶片在不同人眼中的逻辑表达、情绪反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尊重演讲人的逻辑与情绪,是很难为他人写出好的PPT的。
第二,对每一个观点向视觉表达团队传递清晰的指令,明确地告诉他们放大什么,弱化什么。这样视觉表达团队就可以基于清晰的要求来施展专业技能。
在这举个例子,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自动驾驶网络是一个长期的旅程,而场景化的抽象是它的关键。如果枯燥地讲道理,我们很难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我们通过罗马斗兽场的一块砖,既嫁接了中外观众都熟悉的文化母体,又隐喻了这一工程的长期性。通过视觉的冲击力,成功地弱化了生硬的技术概念。
第三:视觉并非全部。一场好的演讲,可以从视觉、灯光、舞美、互动、线上AR等多个维度全方位的设计。我们需要像演奏家一样充分、认真的延展表达的手段与工具,而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模式上。20年我们团队在舞美、线上AR、现场机器人互动体验等方面突破了传统PPT的表现形式,受众的反响也非常不错。

三、情感基调是PPT的美人韵
如果说PPT本身是静态的、离线的文字和视觉表达,演讲就是罗胖说的在线沟通。PPT本身一种开放性的表达,是存在想象空间的。但演讲是非常个性化的在线表达,要考虑演讲人的性格、口语、技巧等多方面。我们需要明确演讲者的情感基调来确定TA独有的韵味,有时也叫“调性”。我认为,调性就是要是找准并收纳情绪,用情绪超越逻辑、直达人心。写逐字稿,如同打造一个人设和导演一台戏。编剧思维、演员思维和导演思维都是非常好的工具方法。回到本源,核心是打造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最高目的与欲望原型是其灵魂,大量对细节的打磨与模拟则是为了在台上能自由发挥而做的准备。

最后,我想董卿的一段话做为结尾。她说:“语言和任何艺术一样,追求的都是走向人心。做一行做到很后来,才发现把话说好听,是一件没底的事。那个话还能说得更好,能瞬间让人泪目,或者瞬间热血沸腾。刚开始我也只认为语言是工具,后来才知道语言是艺术。”其实再小的事情,再平凡的工作或爱好,都是没底的事。生活到底是粗糙的像工具,还是精致的如艺术品一般,终究是个人的选择而已。

似是故人来(遗失贴重发)

今晚跟嘉嘉妈带着两个娃一起看《中国女排:夺冠》,看完回到家已经将近23:00点。桃小姐已经困到不行,草草洗洗就睡了,而我的情绪却仍在电影里出不来。

或许是有很多近似地体验吧,电影里的那股劲又让我想起了我的启蒙教练陈建明。他至今还在准备下一届冬奥会的冰球比赛只身一人去北京带队伍。还记得2001年7月13日中国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晚,陈老师带着我们一群孩子敲锣打鼓地绕城一周庆祝,那股劲跟女排精神是一样的。儿时陈老师给孩子们跑步拍照,一一讲解动作,每次国际大赛就带着一群孩子在他家看电视观摩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如果问谁是我心中的导师?陈老师是最早让我体会到热爱一项事业的人。

今年2月陈老师给我发了一张老照片,儿时青涩的表情,让我想起在怀化集训的日子。第一次走进满是蜘蛛网的废弃楼,满屋的垃圾很多蚊子,全靠一顶蚊帐熬过了那年夏天的集训。记忆里,陈老师对书彦最严格,总是被拉在货车后面拖出去拉练20公里。如今,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有多难,慈母多败儿是知易行难的生活哲学。会同的陈家军应该没有哪个没有挨过罚的,我估计还算被罚地少、罚地轻的一个,可能是我从小心肺能力不太好,陈老师心疼我。但我跟着调皮捣蛋的孩子一起被罚也不少,围着三中跑100圈那回至今还记得。那日傍晚太阳落山,天慢慢暗了下来,陈老师已经回去了,但我们一个人都不敢停下来自己回家,老老实实地围着操场转圈,年龄小的跑不动了就走路,一群孩子有说有笑倒也不苦,如今想起来还觉得那才是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这一代虽说不如70后赶上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红利,但80后也算是幸福的一代,儿时没吃过啥哭,读书赶上扩招,大学毕业基本还能自己养活自己,工作麻利点的基本都能过上买车买房的生活,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小富即安。比起父母那一辈,上山下乡耽误了读书,人到中年赶上下岗,也就是现如今能享点清闲,但大多还在帮孩子带娃操劳。

2005年到2019年,因为在华为工作,我算是有幸体会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从三流二流的农村包围城市,华为从中国走向了全世界,而我们也从刚毕业的毛头丫头变得自信成熟了很多。2019年HC大会小徐总和党fellow发布全栈AI的时候,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世界一流”的硬件制造能力,那一刻我内心深受鼓舞,希望有一天华为的软件产业也能成为世界一流。这股劲跟女排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今时今日难上加难,产业之困局只能靠领导者的意志和决心带着兄弟姐妹们一分一分地扣回来。2020年HC的智能联接Keynote研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这样一句话鼓励自己,鼓励手足:勇敢者的攀登之路,往往没有现成的路,那就让我们用双手去开路。艰难和困苦无法阻挡前进的道路,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今晚看到吴军《格局》里的一段话,对我有所触动:凯鹏华盈的董事会主席、风险投资之王约翰杜尔在投资时,把金钱的回报放在第二位,把产生改变世界的影响力放在最前面,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投资了谷歌,亚马逊,推特等许多改变世界的公司。

人生的高度与宽度往往是自己的格局决定的,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认识到自己有所长、有所短,可能才是步入不惑之年的开场戏吧。

read_more

更多网志请见归档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