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想象的那个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与你想象的那个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并想念它,关心它,具象它。
写这篇博,源于与一个网友在MSN的讨论,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周围的人?
每个人当前的存在状态,思维方式,行动并非是他自己可以决定的,就连他的思维方式或许都是他从小的生活环境,从小的经历所决定的。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父母,甚至连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思维来看待我们的经历,这一些都归于缘分,归于前世的业绩。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作为我们个人能够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以你周围的人,他们可能很卑微,他们可能很无助,他们可能很坏,他们可能有些小小的自私,但是其实这都是身不由己的。我对他说,你以为他们都是自愿成长为那样的么?无论他们现在是怎样,无论他们从你的角度来评价是怎样的不堪,但是我觉得都要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存在与他人的存在。你无权对一个人进行审判,只有上帝才有这样的权利。
好了,那么我们建立了基本的出发点:善,悲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要与种种人打交道,无论是建立长久的联系,还是转瞬即逝的联系。而和你发生联系的人,处于种种的状态。或许他们也和你一样,是基于人性善的,于是在与你交往的时候,当然会处处平衡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但是我们也不免碰到处于人生各种阶段的人。而处于某特定阶段的人,可能为了完成最基本的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假如你周围存在这样的人,那么你又怎样既能保持你本善的出发点,而又不被这样的行为所伤害呢?
我想首先你要足够的识别人的本领,就是你能够认识到这个人的基本的生存状态,他的价值体系,他的行为的出发点,即便他自己对于自己的存在都是无意识的。但是你还是可以识别他。做到这一点很难,需要你不断的对自己反省,对经历的不断打磨,咀嚼,学会出别人的视觉来感受人。
当基于某种因由,你和某个人这熙熙攘攘的世界中相逢了。那么或许你们可以珍惜这段缘由,成为长久的朋友,或许两人继续各种的旅行,或许你们需要在一起同行一段路。那么你将这样和他同行呢?那么这种同行一定是基于互助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平衡好付出与所得,倘若对方所要的,是你不能给的,倘若你所能给的,是对方不要的;倘若对方对于他人还存在着某种不清晰的认识,那么其实可以当机立断,赶紧叫停。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也能够维持自己对于善的坚持。
会疼 很疼
很喜欢此文
我很喜欢研究人的行为模式,你的这段话指出了人行为模式的一些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