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一切,皆有可能

为不为为为

Avatar

从一个国际关系研究生三封email前恭后倨所想到的

先转一篇:form吴晓波的《德行》

近三日,连续收到一个同学的三封mail。分别如下:

【21日:】

尊敬的吴先生: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国际关系学研究生!名字叫张··。是《经济观察报》的忠实读者!您在这份报纸上的文章我也经常拜读!您的思想也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对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拓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学生非常喜欢经济类文章与书籍!尤其是经济史!最近看您的《状元办厂》——中,在您的行文第一段,学生发现您有一个错误:火烧圆明园是发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是英法联军所为!并非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所为!这是一个小小的瑕疵,通观您的全文,此处瑕不掩瑜!
您的文章学生会经常拜读的,希望从此能建立学习上的联系!以便学生求教!学生的电话是:···。
我回复感谢指教。
【22日:】
老师您客气了!
  能留下您的手机号吗?
     张··
我未回复。
【23日】,也就是今天:
你的态度让我看到今天的知识分子的德行很差劲!你让读者很失望!
我的回复:
喜恶一人,不必在旦夕间如此猛烈。
臧否是非,更不可动辄以“德行”重扣。
这是治学、为人的道理。
人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原则。一切都请平和待之。
还是要谢谢你的指正。

回信是完了,让人想的却很多。
如果用这种带着惊叹号的方式去处理“国际关系”,恐怕会让兄弟我的杨梅岛都毁于战火的。

读完了,我也想了很多。

国关的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嗯,大约是研三吧,那就是09年毕业,推算其应该是23岁左右,1985年出生的。

1.他对人的处理方式和俺小弟差不多,我也常常受到那臭小子的道德讯问,当然,是他达不到目的的时候。

2.该研究生是不是经常利用这种“前恭后倨”的方式,成功的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的生命轨迹中,是不是从小就一次次的以此成功?

3.家长如何才能避免培养出这种眨眼间判若两人的孩子来?!

4.说实话,我非常非常厌恶这种势利的小人!

---------------------------------------------------------

对策:

1.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能好时好到天上,坏时坏到地下。坚决杜绝含有绝对性质的言论在孩子周围出现。自己的言行也要充分的表达出“世界大同,在于彼此不同”。

2.对于小孩子已经出现“耍心眼”的迹象,要漠然淡化处之,不能正强化,免得小孩子留下“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的深刻印象。

暂时想到这几点,与各位共勉吧。

1、我很喜欢吴晓波的作品;
2、我觉得他那里有个评论很客观,其实这个事情不算很严重,第二封Email没回复,学生的反应固然糟糕,然而吴先生也没必要发表到blog上纲线,这样一来,做老师的想要效果可能也会适得其反;
3、此篇博文被隐藏了,可能也是考虑到上面这一点了吧

第三封的回复很经典。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