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一切,皆有可能

为不为为为

Avatar

巴菲特从不和子女谈钱

股神巴菲特从不和子女谈钱 家族传承三代仍兴旺

  有个富爸爸,该是何种感觉?又该如何生活?难道就是住豪宅、开名车、大肆挥霍用之不竭的财富?近日,知名美国音乐制作人、艾美奖(美国电视界最高奖项,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获得者彼得?巴菲特出版了《人生由你打造》(《LifeIsWhatYouMakeIt》)一书,他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即使他的爸爸是叱咤全球的“股神”沃伦?巴菲特,他依旧义无反顾地“做自己”,追求自己的梦想。

  彼得在书中讲述了巴菲特家族的教育方式,以及他对财富的思考。“最难的是在我筹集善款时,所有人都说:‘别逗了,看看你老爸是谁,你们最不缺的就是钱。’”彼得说,很多人都难以相信,巴菲特从不在金钱上支持孩子。“我很感激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股神”的儿子不炒股

  如果跟着父亲步入华尔街,彼得可以少奋斗30年。但他选择了与老爸截然不同的道路。

  1958年5月4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巴菲特的幼子彼得呱呱坠地。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上面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小彼得天资聪颖,深得父母的喜爱。当时巴菲特已经事业有成,家境优裕,家里有丰富的藏书,还有钢琴等乐器。让父母感到吃惊的是,小彼得六七岁时,就对音乐如痴如醉。他的乐感非常强,心情不佳时,并不哭闹,而是走到钢琴前,弹奏一曲传统儿歌《洋基歌》,轻快的旋律被他弹得像哀乐,家人常常听到音乐,就能判断他的心情。

  彼得小时候就感受到父亲的辛劳。“他每周要工作6.5天,于是我就想,要刻苦读书,不要给父亲增加麻烦。”小学四年级时,学校举办了一次飞机模型比赛,但需要自费购买模型。为了参赛,彼得到父亲的公司做了15天“清洁工”,并用这笔收入为自己购买了一架飞机模型。“父亲经常引述的一句话是:‘有能力的父母应该给子女一笔能够做事,但不足以游手好闲的财产’。有个良好的开端总是好事,但让子女习惯于靠伸手要‘免费票’就是害人、帮倒忙。”

  彼得记忆最深的是19岁那年,他得到的一笔并不算多的财产。这笔财富来自于出售一处农场的收益,并转换成了他父亲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我变卖了手里的股票,得到了约9万美元。当然,我完全可以什么也不做,让那些股票静静躺在账户里睡觉,那么现在股票的价值应该有7200万美元了。”当时,彼得还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在校生。“很多人认为我疯了,为什么不留着股票,但事实就是这样。我用积蓄购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时间。”

  彼得退了学,用这笔钱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他忐忑不安地与父亲谈了从事音乐事业的打算。“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他就说了这些,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我需要的回答,直到现在仍觉得很珍贵。我的父亲,事业如此成功,却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论,平等看待。”

  当然,彼得也承认,他创业时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财产虽不算多,但也高于大部分开始新生活的年轻人。“拥有这样一笔财富是一种特别待遇,也是我收到的一份礼物。如果一开始就面对必须自己谋生的压力,我可能无法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零花钱以“贷款”形式获得

  在彼得印象中,父亲“尤其在金钱方面管得很严”。孩子们很小就知道,要从父亲那里获得精神支持很容易,金钱支持几乎不可能。从小,姐弟三个的零花钱都是以“贷款”形式获得的。彼得的哥哥霍华德也曾回忆,1973年他高中毕业时,梦寐以求的是得到一辆新的小型护卫舰轿车,价值7500美元。父亲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交易:父亲为那辆车出5000美元,但是,在以后的3年里,父亲不会再为他买生日礼物、圣诞礼物,甚至毕业礼物。霍华德还得自己想办法支付剩下的2500美元。

  作为备受父母疼爱的小儿子,彼得也没得到任何优待,他至今记得挣到第一笔钱的感受:“第一次配乐,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内心很焦虑、苦闷。当我拿到100美元的稿费时,我哭了。我将这100美元放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每天看到它,就给了自己一种动力。”

  在彼得30岁时,他再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吝啬”。那时,事业小有所成的他想买套大房子,希望父亲能借给他一部分钱。巴菲特却以“我们父子不要谈钱”这样的理由拒绝了。彼得很生气,转而去银行贷款。后来他才明白父亲的用意,“如果父亲真给了我钱,我反而没有机会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的成就感。我认为这是他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彼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的第一张专辑《等待》很畅销。后来,他为电视连续短剧《500个部落》配乐,并因此获得艾美奖。1991年,彼得为凯文?科斯特纳导演的影片《与狼共舞》,进行舞蹈场景配乐,该片获得了第六十三届奥斯卡最佳音乐和最佳音响奖。1999年,彼得又火了一把,他创作的“灵魂――― 在舞蹈、鼓声和歌声中的旅行”由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播出,并在全美巡回演出。

  2008年,在洛杉矶帕利媒体中心,巴菲特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听了儿子的音乐会。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来看看我(给儿子)的钢琴课投资,得到了什么。”台下掌声雷动。

  传承三代的祖训

  在“股神”巴菲特的词典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富不过三代”这样的字样,因为他不曾考虑过要把家产留给自己的孩子。“父亲百年之后将把所有的资产捐给慈善机构。他的价值观就是热爱生命,做一些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而不是仅仅追逐个人利益。”

  巴菲特的3个孩子受父亲影响,热心公益,把钱看得很淡。他们过着舒适、但绝不奢侈的生活,并在自己的基金会中卖力地工作。彼得的大姐、巴菲特的长女苏珊,住在奥马哈,离巴菲特的住处只有10个街区。她在奥马哈经营一家毛衣编织厂,同时打理自己名下的基金会。苏珊的基金会关注女性生育健康和家庭规划;哥哥霍华德的基金会已经向40多个国家捐款,尤其关注对非洲的保护和建设;而彼得的基金会则重点在援建西非国家儿童教育等慈善事业上。

  彼得在书中写道,父母传给他唯一“真正的东西”就是―――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其实,这是已经在巴菲特家族传承三代的“祖训”了。巴菲特的父亲曾担任4届国会议员,行事作风相当保守沉稳,他没有给过初进金融圈的巴菲特什么财力帮助,却在精神和思想上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他的言传身教对巴菲特影响很大。在巴菲特成为世界级富豪之后,依然对父亲充满感佩之情。如今,他又把这个家训传给了下一代。“爸爸曾告诉我,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个银勺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

  作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富二代”,彼得清醒、自立,他对财富、成功的认识以及回馈社会、承担责任的理念,给了中国刚刚成长起来的“富二代”们,再好不过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