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一切,皆有可能

为不为为为

Avatar

欧漫之苑:浅析欧洲漫画发展的轨迹

欧漫之苑(1):浅析欧洲漫画发展的轨迹
--------------------------------------------------------------------------------

2004-4-23 11:28:00 中国动画网 编辑整理/董华

记者:当今国内很多动漫迷们对日、韩的动漫产业了解的甚多,可是对于欧洲漫画却知道的甚少,而且在国内欧洲漫画也一直没有被正式的引进与介绍,所以这里我们请来了欧阳应霁老师、余光照老师、毕安生教授和大家一起来谈谈有关欧洲的漫画,使喜欢欧洲漫画的动漫迷们能走近欧漫,初步地了解欧洲漫画发展的轨迹。欧阳老师看的漫画很多很杂,就由他先开场吧。

欧阳:先从我最早阅读漫画的经验开始讲吧。我的整个童年都在香港,小时候因为家里的关系,看了很多漫画,有日本的,有香港本地的,也有内地的小人书,还有美系超人与迪斯尼系统。相对来说,欧洲漫画就比较后期,我正式接触欧洲漫画,也是到了念大学的年代,大一时第一次到欧洲旅行,是我看欧洲漫画最初的经验。有点像是发现了新世界,原来漫画可以是这样,不管是内容,还是各种各样的处理的手法,完全是开创了很大的阅读与想象的空间。短短的时间内要谈所有我喜欢的作品,把喜欢的作者通通讲过来,可能谈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余:我在他们两人面前谈欧洲漫画,真是有点不自量力,所以我只能讲我是怎么看到欧洲漫画的。我从小在台湾长大,所以漫画经验比较偏重于日本,小时候常看的是《好小子》这一类的,还有一些漫画杂志,还有一套非常渴望看到的漫画是《零号女刑警》,因为内容有点限制级。

台湾的父母不会鼓励小孩子看漫画,所以都是自己去找来看。这跟法国家庭不一样,等一下毕老师可能会提到。我小时候成长的过程对漫画可能只是有点禁忌的好玩的休闲读物。没有牵扯到什么父母传承啦,可是后来上了大学,因为学法语的关系,所以我的第一部欧洲漫画,非常自然的就是丁丁。

那时看欧洲漫画的印象是,差别非常巨大,日本漫画都是小小一本,印刷非常破烂,我可能必须在出租店看,后来却变的很有气质的在翻着大本的丁丁漫画。印刷又好。所以我接触到欧洲漫画,已经不是小时候的心情,而是接近成人的心情。来重新看到漫画的别种样子,跟小时候的认识完全不一样。所以后来自己会特别去找欧洲漫画或美国漫画、日本漫画来看,变成是我自己有意识的动作,我想多了解漫画,想多看这些视觉这一方面的东西,这是个人的兴趣,我只能说我的阅读经验是不断有意识的往前追。

毕:我记得我小时候,1950、1960年的时候,每个礼拜四早上有一本《米老鼠》杂志、两本丁丁杂志、跟一本《Spirou》,为什么是礼拜四?因为星期四不必上课,商人知道孩子们会在路上买这些杂志。米老鼠是美国的,可是丁丁跟史壁虎很有名。丁丁,我想每个法国小孩子都从丁丁那里开始知道中国、非洲的故事。丁丁跟史壁虎不是法国的漫画,是比利时的,在布鲁塞尔开始了所谓的比利时派。1960到1965年的时候,有一本新杂志《Pilote》出现,有比较多法国的故事,有Asterix,是非常法国幽默的作品,也拍成电影,有很多笑点是只有法国人才能理解的幽默。1970年时,有很多人开始跟《Pilote》合作,有更多情色、政治性的漫画,也更有创意、文化。我想欧洲漫画非常理性,很有结构性。

记者:大家看漫画都有不同的轨迹,国内也有不少看欧洲漫画的读者,我这边只是因为越看口味越重,不小心就变成了编漫画的人。可以跟家人讲说,其实看漫画也可以变成一种职业。那我们来听听看漫画是怎么成为一个创作人。

欧阳:我是在那种有很多很多漫画的家庭中长大,父亲也是画家,在《文汇报》上画过漫画专栏。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所以很自然的觉得漫画很好玩,因为太自然太习惯了,也没有很理性地自问:为什么想画漫画。所以小学四、五年级就开始投稿,后来中学时期也一直在投稿。变成是一种很习惯的事情。回想起来,在大学第一次去欧洲旅行前,还有一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Sempe。才发现原来漫画可以这么知识分子,当时我是12岁,不知道为什么,很容易就融入Sempe那种小资产阶级的气氛里。

到了第一趟欧洲的旅行,回来时很惨,行李都超重。当时跟初恋情人一起去旅行,可是回来就分手了。分手的原因很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对漫画的热情比对她来的高。在旅行中,根本没有好好照顾她,一直在书店埋头看漫画。在英国时还好,买的书都还看得懂,但是在法国或欧洲其它地方,就会碰到一个我到现在还是很大的遗憾,不懂欧洲的语言。虽然认识不少欧洲的创作者,也用英文沟通,但是说真的,他们的作品,有的我没有真正看懂,漫画在这个层次来说,是很有地域性的,不同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创作,对我来讲,我算是很爱漫画的人,但是没有办法进入他们创作的世界,那种痛苦很难讲的清楚。

我每年都会去法国的安古兰漫画展,它是欧洲最大、资格最老的漫画展,里面的漫画展,从最大的出版社到最小的前卫出版社都有陈列。我第一次去,也是跟黄健和一起去,真是一次大开眼界的经验,但是几年看下来,每次心情都不同,现在也还是这样,虽然交到一些朋友,也有活动交流,但是我没办法真正看懂,那种感觉很难受。所以也希望,如果有可能,好的欧洲漫画可以有多一点翻译,让我们有多一些机会去了解。

毕:漫画的故事改变很多,我小时候,买米老鼠、丁丁或Asterix,这些都是小孩子的市场,但是1960年以后,这个市场改变了,变成成人的市场。现在的漫画出版社没有丁丁这类杂志,都是给成人阅读的漫画。

记者:会出版《诸神混乱》这本漫画,是因为我在很多台湾漫画作者的家中都看过这本书。我的漫画启蒙,是在这些漫画作者家里开始发生的。会做这件事,是因为这是很过瘾的事,我们都知道这故事很迷人,所以把它引进,正式介绍给读者。希望能一小步一小步走下去,让欧洲漫画慢慢开花,会不会变成花园,我不知道,但我们会慢慢努力。让后来人看到那些过瘾的欧洲漫画作品。

欧阳:要介绍我的漫画偶像,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除了Bilal,还有一位Moebius,他比Bilal更早,是科幻漫画时代的重要人物,他出道很早,作品很多,他画的造型,一直影响着日本、台湾、香港甚至整个欧洲的漫画界。

漫画就是这样,提供了一个fantasy,一个想象的出口,这是漫画迷人的地方。欧洲漫画最能完整兼顾漫画与创作的弹性,于是就有更多的偶像出现,比方说,来自意大利的Mattotti,他从色彩到淡线的造型,都是厉害得不得了。我还记得买一本漫画时,刚巧作者人在现场签名,我马上就请他签名,很高兴。也有一些是新作家,画风有的像是街头涂鸦,或是草创时期的实验作品,这些人常常在安古兰漫画展摆自己的小摊子,作品都是自己亲自印的,书也是手工作的。有点像是同人志,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各种各样的实验方式都有。

现在更多的漫画家还会用比较装置艺术的方式来呈现他们的创作,大家渐渐地不会把漫画单纯当成出一本书,而是当成一个event,漫画可能画在纸上,可能画在地上,或室内的任何地方。同时进行着音乐会、舞蹈或动画的播放等等。如果用这样来理解这些新生代漫画家所做的事情,也就是艺术的创作的过程。欧洲漫画什么都可以玩,几乎可以用漫画的形式来做任何事,我觉得这是一个蛮大的影响。在我刚开始创作漫画时,一不小心就碰到了欧洲漫画,就像打开了一道门,就这样一直走进去。虽然很多东西看不懂,但是兴奋的感觉一直在。

毕:在法国,最经典的漫画是《丁丁历险记》,是欧洲小朋友的必读,而且是横跨三代阅读的漫画,丁丁是欧洲的共同文化,在美国找不到类似可以比拟的作品,即使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想拍丁丁的电影,这也不是他们的文化题材。丁丁从1930年代开始,是爸爸传给儿子看,儿子再传给自己的小孩看的作品。在同一期刊中还有一个系列叫Alix,讲的是罗马与高卢人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我们在历史课本中都有读过。画风属于比利时学派,非常精细,很重视细节。其它Blake et Mortimer,同样属于比利时学派,这是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间谍故事,听说今年巩俐要拍这故事,片名叫《红色标记》(暂名)。这三部是最重要的经典漫画,现在还是很有份量的。Jacobs是这一系列漫画的作者,现已经过世了,不过还是有人延续他的画风继续创作这套漫画,Alex与丁丁也是一样。之前提到的很有法国风格的Asterix也是一样,原创作者已经去世,可是还是有人继续把这系列延续下去。

另外一套是《Lucky Luke》,故事发生在美国,套用西部片情节来创作的,可是笑点与幽默都是法国式的,这部有拍成电视卡通,法国版的Lucky Luke是烟不离手的,可是在美国版的卡通中却被禁烟了(笑)。

丁丁时期之后,《Pilote》杂志出现了,在这本杂志冒出头的有Tardi,是非常出名的作者。他的故事背景通常是1900跟1920年的巴黎,画了一系列La Bete,关于Adele这个女孩的故事,还把一套侦探故事画成漫画,在50年代出版,非常有名,以黑白为主,主角很反军国主义。作者还画过很多关于一次世界大战的黑白漫画。这是Tardi的新系列,他改变了开本大小与方向(拿出Tardi的近期作品《巴黎公社》),述说1870年巴黎公社的历史。这公社的代表意义非常社会主义,象征着解放。现在这些书都不是经由杂志连载,都是以单行本方式出版的。

在60年代还有一个人非常重要,叫Reiser,很年轻就去世了。在1968年之后,法国学潮时期,在法国出现了带有政治讽刺意味的刊物,这种刊物的出现带出了一整批的新漫画家。还有一本很重要的刊物叫《harakiri》(日文,切腹之意),这是1968年政治解放、性解放后,那一代的人会看的典型刊物。

记者:感谢毕老师的介绍,让我们对欧洲漫画的系统有概略的了解。毕老师说的系统,比较偏重政治性的插图。其实每一本杂志都有它辉煌的时期,还有一本杂志也很重要,就是《Metal Hurlunt》,这也是一本对欧洲漫画影响深远的杂志,这本杂志的出现,让很多科幻漫画与故事叙事方式,有了不一样的发展。这本杂志的创始者就是Moebius、Bilal这几个人。

欧阳:刚刚听毕老师讲起他喜欢的漫画时,我想起了十年前,曾经有一段时期在一本香港杂志上写了两年漫画推介与评论,主要写欧洲漫画与美国的地下漫画。当时一直碰到的问题是,读者永远都会问我:你说的这些书哪里买的到?我只能说:对不起,你得去纽约的哪一间书店或是巴黎哪家书店买。现在当然比较好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订书。但是早在十年前,你写了详细的书店地址跟没写是一样的,没有很好的出版社配合或书店会引进。比方说欧洲电影、美食一直都有渠道可以找到,偏偏欧洲漫画这一块,一直没有正规的渠道。身为一个漫画迷或漫画创作者,好象一直在等待,希望相关部门在能力范围内,慢慢引进欧洲漫画,也可刺激读者对欧洲漫画的关注。

毕:在法国,美国的超人英雄一直没有深植人心,但现在倒是看到很多日本漫画,还有些欧洲作者以日本漫画风格来创作。

欧阳:提到欧洲人会迷上日本漫画,我有个好的朋友,是代理日本漫画推广到欧洲的,有一次跟他聊,他说他代理介绍到欧洲出版的日本漫画,也是主流中的主流,就是一定会受到普遍欢迎的那种。其实现在日本漫画中,也有那种反过来受到欧洲漫画影响的作品,我们平时不一定会留意到,不过我们跟日本距离那么近,如果有去日本shopping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日本漫画里的欧洲风,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可能这类漫画在日本也不是主流,但也是一种突破,跳出日本传统漫画的风格。我觉得这类的混种作品,对我来说很有参考价值。在日本书店,还常看到欧洲漫画的翻译本,相对来说,日本的市场反应比我们快的多。

记者:其实我们今天谈欧洲漫画,并不是说日本漫画不好,很多人都是一路看日本漫画过来的,对日本漫画的叙事手法与故事也都曾经感动过。现在只是在讲,在日本漫画与美国漫画之外,其实还有一块地方我们还没有发现。我常做个比喻,日本漫画非常像是电影里的好莱坞,已经把所有的类型与可能性通通画出来,读者的年龄层还划分的非常细,甚至有专门给上班族、总裁看的漫画。相对于日本漫画,欧洲漫画比较像是欧洲电影。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欧洲电影,因为有不同的叙事角度,不同的表现手法,是这些东西让我们了解原来故事可以这么讲、人生可以这么过,好象看到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时刻。

会做欧洲漫画,有一点接近这点,可能会有商业性,不过我们没有乐观预期一本书可以大卖好几万本,只是再寻找,像这样的漫画,在国内及港台有没有发展和支撑下去机会。让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前进下去。

欧阳:刚刚你在讲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台湾与内地的漫画发展,都在这几年间走下坡,没在正常的情况下往前发展?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对,不过如果我们都比较封闭,都不晓得漫画有别的发展性,总是用一种很商业的方法来处理漫画创作,没想过漫画可以多走一些个人独创性,多去碰触禁忌的题材,我们就不能往前发展。当然漫画问题还有其它因素,社会、经济、政治等等,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多开几扇窗,其实对我们起码有些参考,对我们也是一种刺激。

记者:所以就是这样,藉由这样的方式,我们睁开眼睛、放开心胸,多看看不同的东西。翻开一本书,可能日子开始有点不一样,开始走向不同的可能性,因为你知道你挑了一本不一样的漫画,走的就是跟别人不太一样的路。

(参考资料:大辣出版社)


http://www.chinanim.com/dh/newsxx.asp?newsid=3998

欧漫之苑(2):浅谈欧洲漫画与流行文化
--------------------------------------------------------------------------------

2004-4-27 10:58:00 中国动画网 编辑整理/董华


记者:我们继续上次的话题。这次要谈谈大家对欧洲漫画阅读的经验,在各自的领域,把漫画与流行做了一点连结。先从阿推开始,请你谈一下自己如何进入欧洲漫画的世界,在创作、工作上,或流行观察,跟欧洲漫画的关系。

推:欧洲漫画其实对我来说,是有很重要的影响,在我启蒙的时候,带给我很大的冲击,而且是很寂寞的冲击,因为那时候没有人在看,然后自己很兴奋,很想尖叫,跟别人分享,可是没有跟你同类的人,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在看日本漫画,当然我也很喜欢日本漫画,那时就像海绵一样,只要是漫画,不管是少女漫画、还是单元格、四格,对我来讲,都是很新鲜又好奇的。不过我们还是把主题摆在欧洲漫画上吧。讲到欧洲漫画的缘起,真的聊也聊不完。

玟:欧洲漫画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有点惭愧,因为我不是一个很heavy的漫画阅读人士,除了阿推的漫画让我着迷过一段时间,还有以前High杂志里的Moebius漫画,让我完全疯狂里面的意境之外,我其实不是一个看漫画的人士。接触漫画是认识了一个跟我很亲密的法国人,那个人老远从法国来到台湾,皮箱里一半都是漫画,从小到大看的漫画,都要跟着他一起旅行。我才发现,哦,原来有这么多欧洲漫画,那么大的开本。

我自己在法国是念文学的,所以很少会走到漫画那一区,那里总是坐很多人,一人拿一本在看。至于我所看到的collection,自己家里面的,都是比较阳刚,充满暴力,其实再细聊后才发现,法国漫画有很多东西跟社会的根源有很大的连结,透过荒谬的人物,讽刺的手法,来引界他们对社会的感觉。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看的漫画,当然还是丁丁,轻松好入门,看起来很舒服,充满着异国情调,还有Asterix这个骄傲的高卢人。那接下来请骄傲的高卢人说说话吧?


Damien:等下我会给你们看欧洲的漫画,都是很不同的,不会只有一种风格。现在在亚洲,台湾与日本、韩国都是差不多的风格。但是欧洲漫画,可以看到每一个artist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漫画,过了青少年,到了六十多岁,还是会看漫画。

记者:Damien很好玩,我跟他约说,我们来一块聊法国漫画时,他说漫画他不太熟,有一点为难,结果越聊越多,发现他才是今天的主角,还能讲流派,我们只能在旁边补充。

Damien:从小开始看的应该是Asterix,每个法国人都知道Asterix,从里面的故事了解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这很重要,这跟历史、政治都有关。当时的高卢人,面对罗马人,明明什么都没有,还是很骄傲,很法国人。

推:我记得之前有聊到,这漫画其实会影响到法国人对目前世界的看法。他们之所以骄傲,还有包括他们的政治取向,是由Asterix形成的。好象有类似的对话对不对?

Damien:就是这样,都是因为这本书来的。

玟:我补充一下漫画对法国人来说有多重要,这本高卢人讲的其实是法国的历史,法国小学生很多从小对世界的概念、美学意识的学习,都是透过漫画,而且父母不会禁止小孩看漫画,因为他们知道这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以基本上父母会说,赶快看漫画,看漫画可以帮助你念书。

记者:我也补充一下,这漫画其实讲的是罗马人入侵高卢的那段历史,如果大家看古典小说,有本凯撒写的《高卢战记》,大概就是在讲这个年代的故事。Asterix里面有几个英雄人物,其中一个是个大胖子,后来改编成电影后,那角色是杰哈德巴迪厄演的。接下来丁丁,好象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要改编成电影了。

推:之前我们好象聊到年龄层的问题,Asterix好象是八岁到没有上限,但是丁丁好象又更高了一点。等于在成长过程中,这些漫画都扮演着启蒙的角色,而且形态不太一样,丁丁比较冒险,Asterix则着重在历史,在基础上好象有进阶的感觉。这些东西,坦白说,我自己以前没什么兴趣。他们也许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但是我自己喜欢的其实都是超暴力、超色情,就像刚刚杨玟说的,大家看了会冒汗的那种。

Damien:Asterix是最法国的,不过欧洲也有受到美国影响,30年代,报纸上有那种小格的漫画,有的比较政治,美国那时有米老鼠、唐老鸭,我们在法国有的是三个小流氓的故事。这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书,因为主角太坏了,但是很受欢迎。后期一点,二次大战后,就是《Lucky Luck》,是很美国化的漫画,男孩子会想看的故事。到了70年代,风格开始更多样了。

推:我带的这本《Ranx》,是我在80年代受到很大的启发的一个作者Liberatore画的,因为我们这次的主题有牵扯到流行嘛,就想到他那时候就穿Lacoste了,位置很明显,而且出现率超高,我就觉得很妙。当然这是很粗浅的观察啦,不过最近由于Lacoste换了创意总监后,你会觉得他让这牌子起死回生了,有点像当初Prada,本来没什么,后来又翻身的味道。当然现在还不够红,不过在法国已经有点第二代传承的感觉,尤其这位创意总监又是所谓法国系的人,就很理所当然。
这本《Ranx》我不知道该不该翻开来,因为翻开了每一页都很尴尬,不是在路上可以看的一本书,我还是翻开好了,大家一定要体验一下这种极限。也许有些很暴力很残忍的东西,三不五时就有未成年女子对男子服务的画面。很感官,穿的超少。因为他是一个机器人,头拿下来时,里面有计算机回路,每次都要找不同的东西来遮掩,不让别人发现他是机器人。
他所有的故事都是很变态的,我一定要翻一页很变态的给大家看,因为我们那时候受到很大的刺激,包括这车祸,有脑浆流出来,是作者喜欢这种的。有一部电影叫《超速性追缉》也有一点像这种追求碎裂的美感,还有血肉模糊混在一起单位化的快感。
比如说,他受到了歧视,或有人拿汤匙刺他的屁股,那个人马上会被打,送进去绞肉机等等,这就是基本的剧情。这个作家在当时对我们是压抑的解脱,因为现实生活没办法到达这种程度,我们没那么狠,那时候的思想也很封闭,当时私底下看到这样的东西真是绝赞,好象米开朗基罗的现代版,那肌肉的肌理,还有服装的色调,真的是80年代的代表,包括垫肩、小靴子、紧身的Lacoste,基本上是非常80年代,也参杂了一些70年代末的味道。
还有另外一个是Darrow的《Comic and the Stories》,我今天就列举这两本,因为太庞大了,很难讲完。这个作家是比较接近Moebius风格,很疯狂、很歇斯底里的细节,喜欢画大画面,然后主角在画面某处。这点我也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比方说一格场景里面有很多的细节。他画一个小东西,例如简单的可乐机,他会钜细靡遗地画出开关、卡榫、到各种装置,他的个性就是没办法放弃这些细节。他的故事也是非常奇想,比如在街道上,会有一只鲸鱼或恐龙来送信,而且恐龙太大,还把楼房敲破,才能拿信给男主角。我那时候非常喜欢这类脱离现实的东西,吸引我的原因是因为现实太痛苦了,想找个解脱,这是很好的帮助。
这两个作者对我来讲是非常棒的,而且是被大家遗漏的,以前人家常问我喜欢那个作者,我那时偷懒,就说Moebius,后来大家就以为Moebius是我唯一的元神,其实呢,Moebius只是其中之一。

推:我还看很多种漫画,包括少女漫画就影响过我,少女漫画有一个特征,就是常常在对白边出现跳tone的字,我就受到这很大的影响,加进去后,会觉得漫画不那么单一,漫画蕴藏的东西其实非常丰富,就连对白框都有很多类型、很多表情,可以呈现出声音与画面,我觉得这很棒。

Damien:这漫画在美国很红,可是现在找不到了,现在有几个广告,也是用这个风格,就是很多细节。欧洲漫画没有很清楚的英雄,像美国都是超级英雄,超人、蝙蝠侠……。欧洲是像这样子的,骑着速克达,不是超人,都是freaks(怪胎)。

推:我觉得他们应该都是比较内敛,好象样子都很普通,可是意识都是怪兽。

Damien:我们有几个英雄,是比较dandy(时髦),帅气的,温文有礼。例如,Blake et Mortimer这两个英国人,很多人说他们是gay couple(同志伴侣),现在也听说要拍成电影。还有一个最帅的绅士,是很多法国人的英雄,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英雄——Corto Maltese,每个故事背景都是真实的,像1914年开始打仗等等,而且他每个地方都会去,去了上海、巴格达、非洲等等,这角色比较像70年代的人,很自由、很随性。Christin Dior有买下他的名字的版权,做为男人的香水品牌。

记者:我补充一下,有两套漫画在欧洲漫画中是很有趣的,一套是丁丁,另一套就是Corto Maltese,比较特别的是,这两个主角都走遍全世界。很多欧洲小朋友的世界观,大概是从丁丁建立起来的。年纪再大一点的时候,大概就会看Corto Maltese,如果你在欧洲的话,会发现这两个角色很容易出现在航空公司的广告或旅行社的广告,他们代表着一种游走世界的象征。

玟:刚才Damien讲到CD用漫画角色为香水命名,阿推也很棒,刚好把新的流行通讯与漫画结合,你会发现,早一点从80年代末,像是高堤耶那世代开始,漫画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元素,所以在服装设计上也开始出现这类元素,不只漫画人物会穿Lacoste,很多设计师也会从漫画中寻求灵感,最明显的就是这群新世代的设计师,从高堤耶之后的这世代,就像他帮玛丹娜设计的造型,完全就是从漫画中想象出来的造型。还有,今年最热门的消息,就是LV的袋子,找了村上隆来设计,这部分的结合,异业之间的交错,可以看到村上隆的插图被运用在LV的袋子上,或服装上出现漫画的图腾。

服装与画作的结合,这传统其实很早很早就开始,在20年代初期,当年没有模特儿摆pose,所以都是透过画作来诠释,后来text还有用很多涂鸦的方式,材质与印刷上,例如两年前LV有出涂鸦包、拼贴包与漫画包。到最近这几年,特别在杂志上被报导出来的运用方法,大家可以注意到最近的fashion page,不一定找模特儿拍了,也用了插画的方式,例如Wallpaper这本杂志,前一阵子用了很多计算机绘图,来绘制衣服的图腾、pattern等等,这真的是很有趣的结合。

推:我画了一个表,以漫画为中心来放射,放射到流行或艺术、电影、摄影、游戏、网络、视觉广告、雕塑、家具、建筑、小说、诗、卡通、周边等,这些东西好象都没什么关系,可是在最近几年把它们都结合在一起了,像之前举的LV的例子,结合了三个元素,一个是流行、漫画与艺术。这三种东西最近有很高的结合度,而且非常精彩。

世界上有一些人,对于在自己的框框中创作,觉得已经腻了,所以跳出了框框,开始交叉。我列举几个自己相当欣赏的创作者,一个是安迪沃荷,一个是Keith Haring,还有一个是李斯德林。这三个人我觉得是相当漫画的,都有很大的涂鸦部分和街头艺术成分,与漫画结合的感觉很强烈。

Damien:现在的MV都有漫画的感觉,分镜图也是先从漫画开始,所以很多人在学剪接与摄影之前,都有画漫画的经验。有部电影《萝拉快跑》里面有几段漫画,看的时候很自然,很少有电影里面用了漫画,但是看起来却不会奇怪,因为画成漫画最单纯,却也最有感觉。

记者:漫画的可能性还很多,漫画跟各种东西都在结合,这本是跟电影结合,意大利的两人组合,编剧是费理尼,画的人是Manara。费理尼当年想了很多剧本,也很多没拍出来,就由这位漫画家帮他画出来。

Damien:每个漫画都跟电影有点关系,费里尼的电影里女生很重要,他是很爱女人的人。如果没有Manara,我觉得法国人不会很浪漫,都是因为都看过Manara的女生,别的漫画都没有大美女,只有Manara会画大美女,费里尼也是一样。还有Tardi,他画的很简单,不是很严肃的那种,因为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文化,他跟几个法国最红的作家都有合作。然后有Moebius、Druillet,都是70年代,有一点点post-hippy,介绍的都是不一样的现实。比方说《骇客帝国》,是很近期的电影,可是里面很多概念都是70年代就有的。像Moebius就提过,我们看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其实有另一个次元存在。之后的《第五元素》也是。

记者:他刚讲到《第五元素》,这电影导演本身就是看漫画长大的,看了漫画后开始拍电影,然后找了一个当年的偶像Moebius来为场景做空间设计,也拉了高堤耶来设计服装。就是开始有跨界的动作,从漫画、流行产业、时装、电影等等,都在互相影响,彼此都想从各自的领域中吸取更多的元素。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起码要多知道欧洲漫画还有什么精彩的东西。后面会发展出什么,就看每个人吸收的角度。

约莫是从这样的思考角度,DALAPUB引进了华文场所较不熟悉的欧洲漫画,并期待这个书能为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经验与视觉感受。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混合着漫画,流行与文化的异性奇花,将绽放出其独特的炫丽色泽。

阿推(图文创作者),杨玟(美丽佳人社长),Damien Brachet(LOMO相机总监)。

(参考资料:DALAPUB出版社)



《Immortel》是很有意思的^_^
至少从电影来说是

欧漫之苑(3):Enki Bilal——超越类别界限的创作
--------------------------------------------------------------------------------

2004-4-28 9:44:00 中国动画网 编辑整理/董华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真是巧合。之前对于Enki Bilal(恩奇·毕拉)的了解限于他的图像创作和插图,因为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科幻和奇幻的风格,创造出非常独特的视觉印象来,在插画家中拥有自己说故事能力的创作者其实并不多。但就在不久前,我在固定收看的预告片频道上看到了一部叫做《Immortel》的片子,这片子的视觉风格非常吸引人,阴暗、沉重,但却有着截然不同于一般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和色彩语言。

Bilal 1951年出生于南斯拉夫,父亲为裁缝师,一个人在巴黎工作以支付家人的生活,并鼓励Bilal发展绘画天分。1960年Bilal和母亲、妹妹搬往巴黎与父亲一起定居,生活环境突然由当时还很封闭的东欧,转往民风自由的西欧,当时才9岁的Bilal,得克服心中的落差与文化冲突,重新适应巴黎的新生活,这段经历,日后成了他创作的养分。

19岁开始漫画家生涯,为法国杂志《Pilote》画些恐怖、科幻或时事讽刺的短篇,逐渐在法国漫画界崭露头角,并与Druillet、Moebius、Hermann、Tardi这些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漫画家平起平坐。1987年,安古兰漫画展将当年的大奖得主颁给了Bilal。近几年他创作了二十多部作品,除了漫画的创作,Bilal也将触角转往电影界发展。

其实Bilal从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电影、科幻这两种主题。但因为电影的进入门槛太高,所以他开始创作漫画;而他所面对的环境与今日社会的环境有点像,漫画依旧不被视为艺术的一环,甚至被当作儿童的读物。不过,往往从最基层造成影响的作品才是最有实力的作品。Bilal的创作获得文艺界很大的认可,甚至开始替电影、戏剧表演设计道具、服装,也自编自导了三部电影。

不过,对他来说,早年的电影制作虽然是实现梦想,但却也相对带来了相当大的限制。因为在创作漫画时单纯只需要把心中的想法呈现在纸上即可,但在电影中却必须要考虑预算、制作难度等等。不过,也因为电影科技的进步和成本降低(《魔戒》也是在同样的状况下才得以拍成),他才开始导演《Immortel》,将这本结合了未来与埃及众神的特殊作品搬上大银幕。

Bilal的创作如果硬是要从其中找出影响的起源来,那么恐怖的源流是来自于H.P. Lovecraft和爱伦坡,科幻的源流来自于Jules Verne、H.G. Wells等二十世纪初期的大师们。所以,在他的作品剧情安排和绘制风格中都可以看得出这种不花俏,却意义深远的力量。这种力量在近年的图像创作中已经比较少见,所以许多读者在读完他的作品之后会觉得有些疲倦,因为他在字里图间所隐含的意义和解释比一般的漫画作品要多上许多,当读者的大脑吸收了这些信息,却又无法将其转换理解的时候,自然会觉得非常沉重。

而他的作品在主角的命名部分也包含了许多文字游戏,对于愿意多花时间去进一步研讨的读者而言隐藏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奥妙。《诸神混乱》中的统治者舒伯朗(Choublanc)其名在法文中是失败的意思;而在《女人陷阱》中的女主角吉儿(Jill Bioskop),其名则是电影之意;《Le Sommeil du Monstre》中的主角Nike Hatzfeld,则是法国解放报一名在塞拉耶佛受伤的记者之名。故事中的许多新闻报导往往是串接不同剧情或是不同面向真实的关键,读者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抽丝剥茧,解读每一页的内容,往往原来看似无意义的剧情和段落,就会变得拥有相当丰富的意涵。

对Bilal来说,现实的世界对他的作品有很大的刺激。母国南斯拉夫的种族仇恨、内战和杀戮都让他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沉重,未来也变得越来越灰暗。如果读者只是单纯观看作品的图像,可能一时之间无法感受到这么多,但在故事中所引用的诗句、所制造的画面和色彩,都是可以再咀嚼和深入的。

对于推广者或是出版者而言,创作的分类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对于读者和创作者而言,分类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创作者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读者只需要看自己想看的书就可以了。Bilal的创作既有《银翼杀手》的未来颓废风格,也有埃及诸神的奇幻风貌,更有操弄人心记忆、场景莫名的恐怖景象;强要将其分类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只能说,Bilal创作出来的就是属于他的风格,是不受类型限制的表达方式。读者不妨放下对类型的心房,专注在欣赏精彩的内容上!

[img]http://www.sinzy.net/Test/UploadedPix/200532174050_y3jz4145_bilal 2002.jpg[/img]

2002年的作品


1992年的作品。这部《女人陷阱》近日被台湾译成中文版出品。

以下作品选自《女人陷阱》:

[img] http://www.chinanim.com/works/img/ctweb/44/01.htm13.jpg[/img]


欧漫之苑(4):漫谈欧洲漫画创作空间的无限可能
--------------------------------------------------------------------------------

2004-4-29 12:06:00 中国动画网 编辑整理/董华


记者:今天我们各自来聊聊自己关注的漫画与创作。很高兴请到两位朋友,施兰芳在台湾教了很多年的法文,也在台湾开了一间法国书店,很多人的法语启蒙,对法语书、欧洲漫画的阅读,也都是从她的书店开始。麦人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画了很多年漫画,画风受到很多地方影响,当然,其中欧洲漫画也给了他不少养分与提醒。今天就请他们来聊聊,欧洲漫画从哪边开始接触?接触的经验如何?回到创作面本身,又是什么概念?

麦:台湾漫画家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什么状况都遇过。以前签名会也曾闲得没事干,只差没帮忙打扫会场,还有小朋友拿白报纸或广告传单来给你签名,签完了就在旁边折纸飞机,然后射走了。台湾漫画家因为找不到好的原著剧本,所以被迫自己要当编剧,还要有造型与分镜的能力,总之要具备一大堆能力。因为这样,难免会比较喜欢欧洲漫画。我这一代人出来的很多创作者,大概条件都是这样,所以喜欢欧洲漫画家多过日本。日本漫画有点像好莱坞,有很多生产线,很多人分工,欧洲漫画也有原著剧本,但是常常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完成,好处是很一致,缺点是很慢,非常的慢。

记者:前面我们已经聊过欧洲漫画的发展轨迹,施女士会提到她年轻时,刚好碰到法国漫画的转变过程,她自己观察到的法国漫画创作里的幽默性格,相对于日本漫画或美国漫画,欧洲漫画有自己的独特性,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造成这些转变,她会举例说明。我再补充一下,美国漫画有所谓的超人系统,日本漫画也已经庞大到形成一种工业,而欧洲漫画真的比较特殊的类型,他比较强调个人的创作空间与独特性,所以看到欧洲漫画的格式,才会跟我们从小看的日本漫画不一样,欧洲漫画通常是大开本,也不会太厚,包装很精致,定价也很高。

施:因为前两次已经聊过,所以现在我想说的是在法国漫画历史上,有一本非常特别的杂志,叫《HARAKIRI》(日文的切腹之意),我会告诉你们,《HARAKIRI》在法国为什么那么重要。

《HARAKIRI》是图文创作杂志,有漫画、照片,有时候是很游戏的图像小说。本来给15、16岁的青少年看的杂志,后来想换强一点的内容,才采用《HARAKIRI》这名字,差不多有八个人一起创作,两个人主写,六个漫画家。像报纸大小,一共有十二页,每个漫画家分一个全版,在这全版中,他们想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

1960年没有漫画杂志,只有时事漫画。《HARAKIRI》有点像美国的《MAD》杂志,他们自己在杂志封面写着:有点笨与刻薄的杂志,越笨越好,不过刻薄还要检讨。我曾经问过《HARAKIRI》里的工作人员,有人说《HARAKIRI》跟美国的《MAD》有关连,他说他们也很喜欢《MAD》,不过《MAD》是疯狂,而他们是刻薄。开始发行时,他们自己在路上兜售,只在巴黎卖,后来太受欢迎,才委托发行公司在全法国发售。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本杂志给了人们一种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感觉。他们的老板还说了很重要的话: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但是不要虎头蛇尾。

封面也非常非常呛,最有名的例子,是法国庞毕度总统去世的时候,《HARAKIRI》在封面上画了他的肖像画,取笑这位总统。当时来参加葬礼的各国总统高官,都会走过一条小路去大教堂,小路上的书报摊就摆着《HARAKIRI》嘲讽总统的封面,大家都看到了。一定有很多来自各国的高层,会觉得住在法国真好,就算作了这种对总统不敬的事也不会被抓起来或关起来。我想这是很重要的精神。

记者:刚刚施女士说的,是一本发生在法国漫画历史上的一本杂志,我们看到一组人一起弄了一本漫画杂志,经过五年十年后,慢慢的呈现法国漫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思考模式或幽默讽刺。

施:这本杂志很受欢迎,每个月卖三十万份,每个地方都买得到。不过一开始很辛苦,只有一个人在做,没有人帮忙,那些漫画家也是,以前被其它媒体批评画风不够主流,或画风太可怕,就到《HARAKIRI》来。《HARAKIRI》吸收了那些不融于普通刊物的另类风格。其间还曾因为画得太可怕而被禁止发行八个月,想想看,停刊八个月对一本杂志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到现在,那八位漫画家都很有名了,被其它媒体争相高薪挖角。

记者:讲到这个好象很感伤,台湾好象没有出现过这么长寿的漫画杂志。

麦:我们都是毅然决然就停刊了,不会有八个月后再出刊这种事。

施:《HARAKIRI》影响很大,在1960到1980年间,很多人是看那本杂志后有了重大的启发,开始去开辟新的电视节目,或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有社会学家回过头来检视法国这段时期的杂志,一定要提到《HARAKIRI》。

麦:我想到刚刚施女士说的,就是漫画创作的表现自由,我一直在想,自己会喜欢看欧洲漫画多过日本或美国漫画的原因,一方面就是这里。可能一般看日本漫画比较多的读者,一开始接触欧洲漫画,大概会有两件事不习惯。一个是人物不美形,日本漫画都很美形,画的很是漂亮,比较不会用丑男丑女做主角。

但是欧洲漫画就不一样了,像施女士刚刚说的,他可能以讽刺或表现某件事情为主,创作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元素。还有就是剧情,现在日本漫画的类型很多没错,不过绝大多数还是有商业的考量。可是像欧洲漫画,可能某些主题比较沉重或特殊,要了解当地人文背景才能知道在讽刺什么。就算不了解,还是有可看之处,就是画面,欧洲漫画的画面结构通常都很严谨,欧洲漫画家有很多功力都很扎实。

我回想以前看漫画的历史,很多都是看盗版漫画,无可避免,我这一代或下一代的漫画家,风格会受日本漫画的影响。可是在欧洲,影响这些漫画家的却不一定是漫画,可能是毕加索,或是某一种艺术派别、或雕塑、电影的影响。他们的传承是这样下来的,不见得是漫画影响漫画,可能是纯艺术或电影、雕塑,而漫画所提出的故事或画风,也会回过头来影响艺术或电影。这在欧洲是一个好的循环。

而台湾的漫画发展历史就很怪异了,值得全世界来研究,不断受外来作品的影响,这有好有坏。好的就是我们可以吸收到不一样的养分,那坏的就是,可能本土的扎根还不稳,人也还没成长。没有人可以训练你,像我这一代的漫画家要跟谁学,我根本不知道,只能自己训练自己,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外来的作品,当然很容易就被淹没。

记者: 其实前面我们就聊过好象在欧洲,漫画创作者的地位都会比较高,漫画也被当成是第九艺术,被摆在比较高的位置,常常会跟其它的产业发生关系。法国有个安古兰漫画展,已经举办了三十年,每年的一月底,整个法国就好象一场漫画嘉年华会,所有的杂志、报纸都在做这件事。这本杂志,是一本法国的地理杂志,有趣的是,在今年的一月号里,他们找了十二个知名的漫画家,让他们自己挑一个地方,世界上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然后让漫画家去,再用画面叙述这个地方。这是地理杂志,而不是漫画杂志,所以画面的表现方式,比较不像纯粹的故事,比较接近艺术。
这十二位漫画家,大概是目前欧洲漫画界最顶尖的人物,有些是我们熟悉的,有些是完全不知道的。有位作者叫Schuiten这里可以多说一下,他是去年安古兰大奖得主,他选了富士山。为什么要特别介绍,因为他画的东西跟建筑物有很大的关连性。所以后来他出了这样一本书,把他漫画里出现的场景,编成一个自己的城市指南。漫画有很多种可能性,跟各种东西结合,建筑是其中之一。

这是另一个有趣的组合模式,这位是Manara,意大利漫画家,另一个名字我们比较熟悉,是费里尼,是位意大利导演,意大利导演和漫画家,他们作了什么事情?费理尼一生中想了非常多剧本,有很多剧本没有拍出来,有些没拍出来的,就用漫画表现。所以漫画里面的角色,也跟费里尼电影里用的演员一样,里面也有角色画的很像卡斯特罗安尼。

麦:我觉得你举的例子不错,我再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骇客任务》里面的场景与造型,就是一位漫画家设计的。像这样的互动关系都很有趣,因为漫画家常常在某些方面,超前时代多一点,所以有时候不知道怎么跟时代沟通,我发现我自己还有很多漫画家都有这问题,想的东西很好,可是在台湾,没有人可以协助做这样一个工作,比如说这个人很厉害,他的风格可以跟蔡明亮或侯孝贤合作,可以产生很棒的漫画作品。

同样的,费里尼跟马那哈合作的书,也可以再拍成电影,这种例子在国外蛮多的。我只是觉得,在欧洲或法国,创作的范围是很大的,限制不是来自尺度或政府的规定,而是自己的想象力,想得出来、画得出来,就有可能用各种方式实现,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比如说你刚刚拿的法国地理杂志,这想法就很灵活,我不知道在台湾,这种等级的杂志或出版社,会不会很大胆的花很高的预算,请很多漫画家来进行一个主题。可能你第一个想法跟他讲,他会说:神经病,用照片拍的多好。对方的想法可能比较制式。在台湾,这是漫画家比较吃亏的一点,并不是我们的创作能力不如国外作者,反而是受限于主事者。所以,我其实蛮赞成推广欧洲各种形式的漫画作品,可以让大家知道创作的模式可以有这么多种。这种影响可能不会马上出现,可能要过了几年后才慢慢发酵。

记者:其实欧洲漫画在台湾,真的是刚刚开始被介绍而已,所以我的认定里面,欧洲漫画比较像是欧洲电影,表现形式比较多元,可能接受的读者,我们也没期待像日本漫画那样,可以卖个十几二十万,只是想在亚洲市场出现另一种样貌的书种,看看不同的图像表现形式。

施:我想知道有没有台湾的漫画被翻译成法文的吗?

记者:其实台湾有过几个,像阿推(图文创作者)也曾经在法国的杂志上刊登过,还有麦先生在Playboy上画的……

麦:我画的是色情漫画,很荣幸的,法国人看了很喜欢,而意大利人还觉得不够色。之前听施女士在介绍《HARAKIRI》杂志,一方面蛮羡慕的,另一方面也在想,台湾漫画家其实很老实,想说把图画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没有去想该怎么办,可能跟教育方式或环境有关,我们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于是大家都很乖巧,画了东西当然要给出版社出或给报纸登,都没想过别人不登就自己做,因为以前不准嘛,不可能这么做。刚刚听了施女士说了这杂志,是在1960年创办的,我1964年才出生,如果当时投胎注意一下,我现在可能是那八人漫画家的第九人了,马上就可以很过瘾的恶搞,笨又刻薄,非常符合我喜欢的方式。

现在年纪大了,开始越来越刻薄了,以前都不太敢,现在要放手刻薄了。本来想说做人不要那么坏,不过很多事情实在看不下去,漫画家的精神,我想就是这一点,什么事情看不过去,于是用画面来讽刺。漫画家在寻找讽刺的点,可能比任何担任政治宣传的人还要厉害,漫画家的嗅觉很灵敏,马上可以判断哪一件事情可以亏,而且亏的很好笑。所以好的漫画家常会得罪到当权者,台湾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现在就不会了,每天可以看到报纸上的漫画,没有被亏表示你不够红、没人理你,政治人物自己得反省一下。

我一方面高兴国内漫画环境有一些改变,一方面又觉得,像施女士刚刚说的方式,如果现在有人开始作,应该也会很有趣,因为现在的出版状况不同于以往,像施女士所讲的,那本杂志其实是漫画家占大多数,八个人里有六个人画漫画。像这样的模式,以前在台湾可能人家会觉得漫画家不会编杂志,其实可能正因为不会编,所以没有太多编辑上的顾虑,可能很粗糙不够完整,可是反而会很有生命力。虽然晚了一点,人家四五十年前就开始作了,不过我们有没有可能也让漫画家来编个什么刊物,页数可能不多,但是比较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发表作品,说不定就用《HARAKIRI》这方式。

施:呵呵,我会打电话告诉《HARAKIRI》的负责人,在台湾也有人想跟他一样了……

麦:对,妳帮我跟他致敬,告诉他台湾有人想继承他们这种又笨又刻薄精神。

记者:我还以为是剖腹自杀这一部份呢!

麦:哦,那一部份我们就留给日本人吧!

记者:好,欧洲漫画是块宝藏,需要大家慢慢接触与发觉,更希望大家开心的看漫画!

(资料来源:DALAPUB出版社)



欧漫之苑(5):Milo Manara的情欲世界
--------------------------------------------------------------------------------

2004-4-30 13:14:00 中国动画网 编辑整理/董华


《激情香水Le parfum de l'invisible》

最感性的天才漫画大师

Milo Manara(米罗·马那哈)于1945年生于意大利,自幼已甚具绘画天份,后来成了西班牙雕刻家BERROCAL的助手,在工作其间接触了JEAN-CLAUDE FOREST的漫画作品,由此选定自己创作漫画的路向。

70年代,Milo Manara凭着其旺盛的创作力在当时意大利漫画界的蓬勃期大展拳脚。就是他第一部漫画作品《公猴》改编自中国的西游记已令他露头角,声名四起。1983年发表成名作《解扣Le declic》,其后多元发展。除专注于情色系列之想象空间,亦与众多名家合作发表作品。Milo Manara以其对女性线条之沉迷精准,堪称欧洲重量级情色漫画大师。

由于Milo Manara创作的多元化,所涉及的题材亦层出不穷,包括漫画国家历史及儿童冒险故事等类型,从形式到内容都包罗万象。而真正令他成为大师的是题材大胆的情色作品《解扣Le declic》,这部作品后来被改编拍成电影。另外,它亦是Milo Manara改变绘画技术的转折点,将他早期带有墨必斯影子的画风改掉,转向一个明显带着个人风格的方向走。随后陆续出版了《诚实的摄影机》和《激情香水Le parfum de l'invisible》等一系列涉及情欲的经典作品。

Milo Manara纵横漫画30多年,与其合作的著名编剧和导演多不胜数,其中包括费里尼和艾慕杜华等名家,亦由此令其漫画创作更具风格和内涵,因此被封为意大利最感性的天才漫画大师。


《格列芙游记》(Gulliveriana)

Milo Manara 的情色世界

问一下男生为什么看Milo Manara的漫画?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只是一个暧昧的微笑,加上一句简短的字句:他画得好啊!

再问一下女生为什么也看Milo Manara的漫画?脸有一点点红,也是那句:他画得好呀!

Milo Manara画得好,随便翻他的作品几页,面红耳赤的反应,都很容易看得出来。以画功来论Milo Manara,确实没什么好挑剔的,他的画作不是简约也不是华丽只是刚刚好。

如果说看Milo Manara的漫画,仅仅是单纯的美术欣赏,这理由显然是不够充份的,因此要不要加一些头衔,提一提他的丰功伟业,说他在西洋漫画界的地位有多么多么的高,他得了什么奖,被多少人崇拜,有多好的销售成绩,我们以一种想借着作品来接近大师的心情,去看他的漫画?

其实哪那么复杂,不需要黄袍加身,很多人也都看Milo Manara的漫画。可是看Milo Manara漫画的读者,到底是为了什么更强的诱因,会去看他的漫画呢?

啊!是因为他刻画出了男女之间那种激烈的情欲。

或说他画了很多肉体纠缠,男女情色的画面吸引人,会不会直接一点?

由西到东画过成人漫画 ( 或有人说色情漫画 ) 的漫画作者,不知有几多人?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日本来看,什么样的作者会去创作成人漫画?早年一般的以为是,在主流的漫画市场当中,不受落、没被肯定的漫画工作者,他们带着一种堕落、沉沦的气息,去到边缘的成人漫画媒体载浮载沉。金钱也许不成问题,但在精神上总给人一种自暴自弃的意味。

因此成人漫画的作者,与能力不足的漫画家几乎是画上等号。不过这样的看法渐渐的在改观,现今有不少的漫画作者,在一开始的起步,便是以成人漫画的题材出道。于是一时间抬头挺胸的成人漫画作者多出了不少。

当然其中有为数可观的作品,是纯粹标榜色情意图,而被视为劣质不良品的画作在占据市场,但是真正具有高水平的成人情欲作品,还是能在一堆混乱杂草中,径自伸展枝叶开出璀璨的花朵来。

好似江川达也这位作者,他的初试啼声之作《Be free》,便是相当有名的一部情色漫画作品,并且登载的地方也不是专登成人漫画的刊物,反倒是相当主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青年漫画杂志,这正象征着日本主流市场对成人取向的作品,看法有所改变。

当然如果作品本身的意识偏颇,只是一味为夺市场而不择手段,引来非议也是常有的,比如前些年的一部《Angel》作品,原本在主流漫画杂志刊载,并且大受欢迎,但是因为其内容被认定为恶意贬低女性,以及对社会造成其它诸多负面影响等等,招来多方指责,最后原出版社为了防止事端扩大,便采取与作者终止合作的手段,好平息这个事件。但出版社的处理方式,虽然是稍稍平息了众怒,却又引发许多漫画家的抗议,认为这是限制创作自由,抹煞漫画家的生存空间。而这些争论不休的情景,并非首度出现,其实不仅是在漫画创作上得以见到,对很多领域的创作,只要一牵扯到情欲表现的问题,都很容易有类似的状况。

而在Milo Manara的作品上,其实也是时有争议的,不屑者认为卖弄色情就是卖弄色情,不因为他的美术表现成功,就可以掩盖这个事实,支持者却觉得他把情色漫画带到高一层的境界,与其它非优质色情漫画不能相提并论。这类争议一时是不可能出现公断的,但是我却觉得,可以藉由Milo Manara的作品本身去观察,辨识其本质上的优、劣,这才是凌驾一切的根本。

Milo Manara的漫画,对于情欲的描写,确实是会令看的人脸红心跳,因为他的画面处理,常常以十分直接而赤裸的手法表现,不过由于Milo Manara对于人体的看法,是完全健康而无歧视,各个部位、器官对他而言均是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因此当剧情走到会出现性器官的时候,该呈现什么样的画面,Milo Manara就会依需要绘制出来,一如他描绘人物表情、肢体动作,态度是明亮的,没有隐讳、压抑的气息在其中。初开始阅读时,也许因为文化、民情不同而产生尴尬,但在几页的翻阅之后,便由于书中传达出自在的感觉,而被带领回归到作品的情境当中。

而他所描绘出来的人物,十分写实之外,更让人觉得有血肉,这一方面来自于他的美术功力纯熟高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人物表演,不论表情、动作都倾向细腻不夸张的演绎手法,似乎能将人物的温度都画了出来,看着看着便被他的画面说服,尽管你的理智知道那是虚拟、假的2D平面世界,但是情感却一不小心就认同了剧中人物,你觉得你的奇想真的被他给画了出来,他的漫画就是会让你的欲望保持饥饿状态,你会想吃,而且吃了不会饱,就一直想要继续。

了解欲望进而成功的表演出欲望的面目,是Milo Manara广为人称道的一点,但是欲望与性爱、色情并不是等号。

所以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以为Milo Manara的性爱场面,都是用作服务读者,或是刺激你的情欲知觉的。举个例子《解扣Le declic》一书 ( 堪称Milo Manara扬名立万的开始,因为大受欢迎并曾改编为电影,之后Milo Manara为了响应众多读者的要求,又画了几本续集 ),在第二集当中他安排了一个场景,女主角与一名男子,受困在大海的一叶孤舟上,既没有食物也没有水,两人的生命面临巨大的危机,就在奄奄一息的时候,女主角突然解开该名男子的裤档,然后作出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为该男子口交!一开始你还觉得这真是荒谬到极点,这种时机、如此情境,连命都要没了,谁还会想到“性”这件事?再往下看你方知道,这种看似没有逻辑的逻辑才是真正符合逻辑,因为女主角的行动,可以让他从该男子身上同时得到水与活下来的养份,纵使男子对于女主角的行为,满口咒骂却又无力阻止,最后终于在既快乐又痛苦的情况下虚脱致死。读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性”一定是色情吗?恐怖多一些吧!

这个情节提供的一个角度,说出了“性”不一定是目的,“性”很可能只是你想得某一种事物的手段,于是快感的背后,潜藏着等量甚至数倍的危机。如果你仔细体会,可能觉得这种写实不仅使人很难兴奋,还可能造成你心头的阴影。

吃西瓜要抹盐,这样是为提高西瓜入口的甜度,这当然跟阅读Milo Manara没什么关系,只是盐巴原意是要你觉得咸,没想到竟会被人利用,来助长它在味觉上最冲突的敌手——甜度,你不能说它是悲剧,却绝对让盐巴始料未及!看Milo Manara的漫画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遭遇?

漫画《格列芙游记》简介:

《格列芙游记》(Gulliveriana)一书是Milo Manara牛刀小试之作。是那个大家所熟悉的格列佛游记,是海难,是漂浮旨小人国……故事依样进行,只不过主角换成Manara笔下,率性魅力的女人。

想象一下,误闯小人国的格列芙,全身上下只绑了一块英国国旗,站早城门边,数千迷你小兵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她跨下行军阅兵,并轻松地为小人国立下汗马功劳……而到了巨人国后,她与巨人手指间的缠绵更是一绝。



选自《格列芙遊記》插图

( 参考资料:DALAPUB出版社,作者:李性荣 )


欧漫之苑(6):Sfar法国新漫画快手
--------------------------------------------------------------------------------

2004-7-8 23:23:30 中国动画网 编辑/董华


冬日的安古兰 (Angouleme) 冷风飕飕,位于尼河畔 (le Nil) 的艺术学校却一扫平日的冷清寂寥,窄小的漫画教室内挤满了学生。仔细一看,多出了不少以往课堂上少见的面孔,许多隐居作画的同学与学长姐都出动了。是谁有此能耐请得动这些平常睡到日上三竿的年轻人?只见黑板前一个体型魁梧的少年家讲起话来手足舞蹈,逗得所有人都笑歪了。有时见他神奇严肃,学生们也跟着正色起来。

这就是Joann Sfar(尤安·史法),法国九十年代新漫画的灵魂人物之一。

Joann Sfar出生于法国尼斯(Nice)一个犹太家庭,15岁起就开始画漫画投稿,虽然频频遭到退件,他仍不死心地持续创作。大学念的是哲学,哲人话语虽善虽美,柏拉图还是没有缪斯魅力大,他决定上巴黎专攻美术,从此踏上了漫画的不归路。

“Sfar”源自希伯来文,意为“书写”,彷佛冥冥之中预示了史法的笔墨生涯。成长于犹太文化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源。《犹太长老的灵猫》(Le chat du Rabbin) 以一只会思考的猫的角度,重新审视犹太传统文化。主角既然是一只动物, 牠便可以肆无忌惮地批判。在第一集中,灵猫想接受犹太洗礼,成为犹太教民。长老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求助他的老师。顽固守旧的老师直言不可,灵猫不服,搬出平日偷读的犹太经典来与老师舌战,居然辩得他哑口无言。老师颜面无光,只好给牠扣上妖孽之名算是反击。

故事中常可以见到前几世纪犹太人的尴尬处境。某一天,法国政府通知犹太长老,他必须通过法文检定考试才能继续他的职业。平时只用希伯来文进行宗教仪式的“哈邦”(rabbin)听了只能干瞪眼,赶快跟女儿借来法文课本苦读。但白发苍苍、胡子也一大把的长老怎么可能短时间内精通法文呢 ? 他只好拉下老脸,求助灵猫来当枪手。结果到了试场,动物不得进门,长老只好自求多福。

Sfar还与好友Guibert(基佩)合作,为他撰写《黑色橄榄》(Les Olives Noirs)的剧本。故事发生在与耶稣同一时代。主角迦玛里(Gamaliel)是个才10岁的犹太小孩,他与父亲雅各夫(Yaacov)带了一头山羊,要到耶路撒冷的犹太圣堂献祭。不料雅各夫与圣堂守卫起了冲突,旁观的民众路见不平想解围,结果事情越闹越大,加玛里在人群中与父亲失散,雅各夫则成了罗马当局追缉的对象。两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奋力找寻对方,同时与其它族群的人相逢相识。

《黑色橄榄》第一集中,在夜色里,只见荒原中两个身影,迦玛里看着父亲准备祭品。

“爸爸,如果神要你像亚伯拉罕一样将我献祭给祂,你会遵照祂的指示去做吗?”

“那当然。”

故事既然发生在耶路撒冷,Sfar不忘把当地长久以来的领土冲突巧妙地在故事中带出来。

“迦玛里,你以后想住在哪?”

“当然是以色列啰。”

“你能自己独占这块土地吗?”

“我和族人可以做到。”

“这是不可能的。你应该扪心自问你究竟想要住在哪里。在那里,你们犹太人可以与罗马人和平共存。”

Sfar作品里诸如此类的精辟对话俯拾皆是,而Guibert 独特的写实风格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阅读广博的史法,很懂得深入浅出,以幽默辛辣的笔调将读者带进他构筑的世界。

历史并非Sfar唯一的题材,喜好奇幻小说的他,与好友Lewis Trondheim(路易斯通岱)联手打造了一个系列——《斗阵怪兽魔堡》(Donjon) ,深受法国青少年与小朋友的喜爱,连成年读者也抢着看。Donjon是一座由魔法师掌控的城堡,堡内养了许多妖魔鬼怪来守护财宝,但各方好汉还是络绎不绝地想攻城夺宝。经营一座城堡并不简单,手下可不能只养些酒囊饭袋来撑场面,有时还得提防同行恶性竞争,故意在隔壁开业削价抢客人。

Donjon系列如史诗般辟出前传、后传等多条路线,除了主要路线仍由Sfar与Lewis亲自操刀外,其它支线则邀请新锐漫画家参与绘制。Donjon宛如魔幻搞笑版的梁山泊,汇集各路英雄好汉加上妖魔鬼怪来造福读者。这个系列算是法国Delcourt出版社的金鸡母,只要在安古连漫画展签名会时,看看Sfar与Lewis两人名牌前长龙般的人群就晓得了。

除了知名的Donjon系列,史法也为小读者创作出《小吸血鬼》(Petit Vampire),现已出版五册,这个系列已改编为电视动画影集,Sfar本人也参与影集的制作。奇幻小说是Sfar的重要灵感来源,除了吸血鬼、怪兽等类型人物外,希伯来传说中的怪物戈兰(Golem) 、树精、剑客(mousquetaire)也是他笔下常重复出现的人物。

15岁执笔至今,Sfar十几年的努力逐渐受到肯定。去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三十周年庆,创办漫画节的前辈们决议颁给他一座特别奖( Prix Des Fondateurs ),肯定他对法国漫画的贡献。

看着讲台上口沫横飞的Sfar,我翻开手记,瞄到之前在他的《巴黎,伦敦》(Paris,Londres)中抄下来的一段对话:

“札克,你哭什么啊?”

“我为这块蛋糕而哭。”

“一块蛋糕有什么好哭的?”

“因为这块蛋糕缺乏爱。好吃的蛋糕背后大多有一个巧手的阿妈或妈妈,但这块蛋糕没有这样的灵魂。”

粗汉子札克说出如此细腻的话语,令人不禁莞尔。身为Sfar的读者,我想我们比起札克要幸运多了,Sfar焙制的作品十分饱足,绝对能让读者回味再三。


Sfar漫画作品欣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