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梦无痕

一场秋雨无梦痕,春夜清风冻煞人。冬来冷水寒似铁,夏至京北蟑满城。

Avatar

写九

“写九”习俗起源时间不可考,盛行于清代。道光皇帝亲手绘制了一幅《九九消寒图》,上面书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道光皇帝让大臣们逐日填写,填写每一笔划根据当日天气:晴为红、阴为蓝、雨为绿、风为黄、雪则留白。这种方法传到民间后,逐渐衍化,有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作“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还有“待柬春风重染郊亭柳”。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雁字作省去两笔的草体),合起来八十一画。每天描一画,等到九个字都描完,春天便来临了。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
画铜钱,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雅图,是画素梅九枝,每枝九朵,每朵九瓣,梅花瓣共计八十一,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瓣梅花,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在寒梅图的一侧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令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葫芦型九九消寒图,将中国历史通俗地与传统冬令节气有机结合,凝缩在从冬至的头九到九九的短短时间内,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内容为从三皇开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历史。该图从双线大字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顺序填描,九个大字,每字均九笔,一日描一笔。内中歌谣的读法是:汉字坚排右为句首,即从“头九初寒”读起,至“大清坐金鉴”结束。

更详细的解释:清代九九消寒图述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