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成长,家长最需要操心的五件事
from: 冯雪:家庭健康管理100讲@得到
少年时代,一定要让主导权逐渐过渡到孩子自己的手中,做父母的打好辅助、做好服务就可以了,尽量少干预,该管的管,不该管的要学会放手。
那么,身为少年郎的家长,有哪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你需要替孩子管好呢?
答案是,家长最需要操心的就是五件事:身高、体重、运动、睡眠、以及健康的人格。
一、身高
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进行体力活动,比如爬楼梯、跑步、做跳跃类的游戏,以及上学后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打网球、游泳、练习体操,都能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高增长。而且,跳高、打篮球这类纵向运动,更能够帮助孩子加快长高的速度。
而影响孩子身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睡眠。在10-11岁这个关键时期,睡眠时间每增加1小时,孩子的身高就会呈现等比例的增加。到了12-16岁的青少年时期,就看不到睡眠带来的太大差异了。
除了生活方式之外,还有一些成长肽、伽马氨基丁酸对孩子的身高也是有用的,你需要跟医生去讨论。
把身高放在5件大事中第一件,说明它的管理是最轻量级的,因为身高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作为家长你不用太焦虑,尽力而为就足够了。
二、体重
少年阶段孩子的体重跟家长的管理尤为相关,这个时期孩子吃的食物多少和质量好坏,绝大部分都是由父母来掌控的。所以孩子的体重,你可以管好,也必须管好。
超重会导致孩子不长个,让他在一生中都比别人更容易肥胖,而且研究证明,即便孩子长大后减肥成功,患上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要比其他人更大。肥胖还会让孩子更容易自卑,甚至患上抑郁和焦虑。
如果孩子已经超重了,不妨从营养结构开始调整,你可以在咱们的模块一找到具体的方案,而运动方案,在下一件大事里咱们马上会讲。你尤其要注意,与其他年龄段不同,少年时期,运动和饮食这两者带来的减重效果几乎相等,如果没有运动减重,只靠营养调整,减肥的成功率会很小。
三、培养一个运动爱好
你要特别注意“爱好”这个词,它不是咱们模块一说的运动方案。孩子有别于大人,不喜欢一件事就很难坚持下去,只有运动成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才会主动地完成这些运动目标。
研究显示,培养运动爱好对5-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效果非常明显。这些体力活动不仅限于有计划的体育训练,也包括在家庭、学校等环境里玩耍、游戏、交通往来。
根据WHO给少年的运动目标,有下面三项:
1. 每天累计进行至少60min的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
2. 每周这些运动当中,至少要有3次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动;
3. 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不过这个时期的力量训练没必要系统化,完全可以融入在日常玩耍中。
体育除了强身健体,更是一种我们忽略了很久的教育。大量研究证明,体育对于人格完整、精神发展的必要性,孩子的挫败、韧劲、大脑神经网络更好的发育、多巴胺的分泌、稳定的情绪,这些统统都要依靠体育来达到。
同时,运动爱好也是未来社交的一部分。说得通俗点,就是未来孩子们的运动爱好,像是飞盘、滑雪、瑜伽、网球等等,未来也会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
最后提醒一点,如果孩子不是特别喜欢,或者天赋异禀,运动爱好请止步于爱好,没必要拿体育作为升学加分的手段,甚至强行成为运动员。因为研究发现,这个阶段的过量运动可能会导致孩子未来心脏扩大,有的还会有更严重的疾病。
四、睡眠
比上面所有事都重要的,是睡眠。
我在门诊里,听到不少家长抱怨作业太多、课外辅导班太晚了,孩子睡不够。但你要清楚,这不能成为理由。作为家长,你要为孩子安排好每件事的重要性。如果你把其他事全都排在了睡觉的前面,当然会导致孩子睡不够。
咱们说过,睡眠对于成人来说,几乎是生活方式中最重要、最无法的替代的事情,没有之一。而睡眠对孩子的重要程度,甚至比大人还要再高一倍。因为孩子所有的生长发育激素都要在夜间分泌,毫不夸张地说,睡眠对孩子的身高、体重都有着一票否决权。
充足的睡眠还会让孩子保持更好的注意力,增强行为能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睡眠不足造成的最严重危害,则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以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发展。2023年柳叶刀子刊上,对数千名9、10岁的儿童随访了两年。发现睡眠不足对孩子情绪、认知存在稳定的影响,而且会出现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换言之,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与其特意去找早教、早培、家教,还不如先让他每天把觉睡好、睡够。
孩子的睡眠时长需求,也不同于大人。4-12个月的婴儿,夜间加上白天的睡眠,要达到12-16小时;1-2岁的孩子需要睡到11-14小时;6-12岁的小学生需要9-12小时;13-18岁的青少年至少也要8-10小时。
你会发现,这里的睡眠时间有一个上下限差值,因为睡眠毕竟因人而异。最近更多的研究结果支持,如果你按照最长的睡眠时间去叫醒孩子,孩子就会越优秀。换句话说,能睡就要多睡。如果睡觉睡不醒,上学会迟到,你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提早睡觉,而不是缩短他的睡眠时间。
五、培养健康人格
心理学上认为,人格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逐渐形成的,并且终生都难以改变。因此,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标和最重要的底线,就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说到快乐教育,许多家长一听这个都会摇头。然而,在我们中心的儿童心理门诊,有很多家长陪着孩子一次次面对心理问题的折磨之后,最终都会感慨,真的什么都不图了,就想让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要知道,当遇上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黑暗时刻,人格才是孩子能不能平稳应对困境的关键。
如何在青少年阶段培养孩子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呢?
综合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侧重:
• 出生到学龄前期,重点是家长要积极地表达充分的爱和关怀,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让他们更足够的安全感去探索世界,家长不用过分控制。有些孩子会表现出在语言、社交、认知、运动方面发育得比同龄人慢,常见的严重问题主要是自闭症,治疗的关键是家长要及早察觉,进行早期干预。
• 上学之后,孩子的主要身份就变成了“学生”,他们能够通过勤奋的付出得到认可,形成正反馈,这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家长不要只是督促孩子勤奋付出、发展技能,更要注意保证孩子的付出能够得到认可。这种认可,不是随便夸一夸,是要实打实地夸到孩子心坎里,还要想办法让老师也认可孩子。所以,家长和老师的积极沟通非常必要。
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神经连接会快速生长,正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黄金时期,你也要积极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所在,投入资源。
• 青春期则是一个身份认同的关键时期。孩子将不再是纯粹的孩子,但也没能完全成为独立的成年人。他们将完成探索“我是谁”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自主地去探索自己的不同身份,比如学生、儿女、朋友。这种“角色同一性”的自主建立,将决定孩子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如果孩子是被强迫要求遵守别人安排的角色,比如,被要求当一个爱学习的好学生、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不是我要成为的人,都是别人安排的。这就出现了角色的冲突。
如果你家孩子正身处这个阶段,你却还在因为进门放鞋、洗手吃饭、坐姿和书写工整这样的小习惯,跟他来来回回地搞拉锯战,这就是管错了。这个阶段,家长的大原则是放手,要让孩子去独立思考和探索。
另外,你还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抑郁症情况。根据2021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发布的数据,我国抑郁症患者群体当中,有50%都是在校学生,我国15-29岁这个年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就是自杀。当然,很多家长往往难以鉴别孩子自杀观念的真假强弱,你需要留意各种线索,比如孩子用死亡开玩笑,或者威胁家长,有自伤行为等等。一旦出现,就尽快找到专业的医生来诊断,最好去找儿童方向的专业精神科医生。这时候,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学习上的要求完全可以放一放。
总结
如果你家正好有孩子处于少年阶段,你最需要管好的五件大事,就是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帮孩子培养一个体育爱好,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以及最最重要的——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管好了这五件大事,其他的事,基本都是能不管的就不管,或者少管。
如果你还是忍不住要管,我有一句话要跟你分享:“老师教育子女,要求总是高一些,因为他们见识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教育子女要求就会低很多,因为他们见识过最糟糕的孩子。”
好了,这一讲到这里就快要结束了。你可能觉得我让父母管得也太少了吧?不管学习,也不管课外班吗?是的,所有这些,都要留到孩子自己愿意的时候再去铺设桥梁。多留一点时间空间给孩子去思考和创造,去成为自己,因为未来孩子要面对的世界,也许远不是今天的父母可以想象的——当书本上的知识不再那么重要,新时代的大门被AI叩响,健康的人格和体魄,才是让每一个孩子立于不败之地的硬实力。
今天留给你的小行动是,这个周末,和你家的小小少年郎一起去户外活动一下筋骨吧,跑步、打羽毛球、滑雪,什么都可以,重要的是你们能共同享受运动的乐趣。如果你还没有小孩,请把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亲友。
References
- Chaput JP, Willumsen J, Bull F, Chou R, Ekelund U, Firth J, Jago R, Ortega FB, Katzmarzyk PT. 2020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5-17 years: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20 Nov 26;17(1):141. doi: 10.1186/s12966-020-01037-z. PMID: 33239009; PMCID: PMC7691077.
- Alves JGB, Alves GV.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hildren's growth. J Pediatr (Rio J). 2019 Mar-Apr;95 Suppl 1:72-78. doi: 10.1016/j.jped.2018.11.003. Epub 2018 Dec 26. PMID: 30593790.
- Liu E, Pimpin L, Shulkin M, Kranz S, Duggan CP, Mozaffarian D, Fawzi WW. Effect of Zinc Supplementation on Growth Outcomes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Nutrients. 2018 Mar 20;10(3):377. doi: 10.3390/nu10030377. PMID: 29558383; PMCID: PMC5872795.
- Neil-Sztramko SE, Caldwell H, Dobbins M.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s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to 18.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1 Sep 23;9(9):CD007651. doi: 10.1002/14651858.CD007651.pub3. PMID: 34555181; PMCID: PMC845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