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花落无痕

华年似水 往事如尘

Avatar

尼泊尔游荡记 - ABC+poonhill 第二天[20111101]

一早起来,天气已经放晴,昨夜雨曾经下的很大,噼里啪啦的打在屋顶沉重而放肆。摸了下晾着的衣服,依然是潮潮的没有干。
去餐厅用早饭,头天点了四份面包和四完蘑菇汤,待饭菜一端上来,大家先愣了一下,继而都乐了。四份烤面包,厨师竟然切出了四种造型,让人一下子忘记这里是山区的某个偏僻小店,仿佛一下子进了某家高档西餐厅,温暖从心底油然而生,继而不得不钦佩人家的生活情调。就像后来在南锣鼓巷曾经看到一家青花饰品的小店,其中一块展示柜的玻璃裂了一道长长的裂纹,店家就在上面顺着纹理画了一道青色的梅花,别有一番风味。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完美,而是如何为质朴又残缺的现实披上一道理想的外衣。

From Trip to Nepal


早餐过后准备出发,想了想,把没有干的衣服换上了。因为万一又遇到雨,至少还是保证有一套干的衣服可以备用的,事后证明是明智的,因为每天都有汗水和潮气打湿衣服,博卡拉期间,那套衣服压根就没有干透过,而另一套干的衣服则确保了我每天晚上可以睡一个好觉。出发前才来得及仔细去打量小院子,山花开的正艳,今天,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From Trip to Nepal


天气开始放晴,昨夜淅淅沥沥的雨挥发为清新的青草气。路上走的时候,手上忽然多了一个缩成一团的小虫子,甩了两下没有甩掉,不知道怎的,忽然想起昨天咬兜兜的那个蚂蝗的事情,赶紧使劲挥挥手,终于给弄掉了。再走一段,猛一抬头,忽然发现安娜普尔娜露了一个角。兴奋激动不已,想象自己要从青翠一直走到荒凉的雪山脚下,顿时豪气纵生。

From Trip to Nepal


路上人渐多了。不像昨日,大概是我们出发的太晚的缘故,极少见旅人。今日倒好,一样子步入了国际化的路线,欧洲的,美洲的,亚太的,中国的,第一个见到的中国人是个小姑娘,二十五六岁的样子,过河的时候混在几个老外中间,我犹豫的用中文说了句:你好? 她便停下来和我打招呼,说是一个人来的,黑龙江人。 在这条路上,没有疏隔,人与人擦肩,总是会打上一声招呼。 NAMASTE(“那马斯特”)是尼泊尔的问候语,外国人大都当做hello,一句带过。直到老李遇到一对母女,迎面而过,老李打完招呼后,对方停下来,恭恭敬敬的双手合十回了一句,我们才知道,这句NAMASTE在人家的心里很端重的。有时候,遇到十几人的大队伍,问候就要多变一些了,“hi”、“hello”、“NAMASTE”、“good morning”……此时方觉得多种语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要不估计会被别人以为是放在山中的复读机,还多少有卡带的嫌疑。

头一天店老板说我们的下一站new bridge(新桥)要走2个小时,所以大家抓紧赶路,等到了第一个休息点本来都没准备停的,去看了下路线,赫然写着“new bridge”。再看时间,才一个小时,比较给力。这个是我们的路线图。通往abc的路上,一路都有明确的地图标明,你在何处,下一站哪里,参考时间多少多少,压根没有请向导的必要。倒是后来走布恩山那边古怪的很,下山的时候基本没有看见这么明确的地图。

我们的路线就是沿右侧河流一直上升至右上角,然后沿路返回到三角形,走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下山。

From Trip to Nepal

清晨的小屋,田园的味道。

From Trip to Nepal


闲时逗逗羊,赏赏牛。羊说:“看,有SB!”牛说:“你搭理丫呢!”。。。。

From Trip to Nepal


From Trip to Nepal


路遇野果,够不着,看看解馋吧。

From Trip to Nepal


背夫是徒步路上的一道风景。头顶白巾,背后是一个硕大的背笼。一切的生活物资就是这么运上去的。穿着登山鞋的、帆布鞋的、拖鞋的,看他们,才知道爬山过程中,鞋子神马都是浮云。 很难理解为什么在这种崎岖的山路上拖拉板都可以健步如飞,不过也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大滴大滴的汗水砸在泥地上。这些背夫很开朗,打个招呼,他们就都笑笑的回应。问能不能照个相,他们就站好,露出一个最朴实的笑容。倒是我有点不好意思,总觉得影响了人家的步伐。

From Trip to Nepal


From Trip to Nepal


中午在chomrong吃的午饭,那是一个制高点,视野很开阔。遇一小队深圳为主的驴子。问起ABC的情况,他们说他们看到了日照金山,馋的我口水哗哗的。问强度如何,第三天能不能赶到,领头的南京小孩说没问题,但建议我们住MBC,就是鱼尾峰大本营。他说他就是住在mbc,然后跑到abc看日落,第二天再跑到abc去日出。ABC只有两家旅店,估计不够住的。

chomrong之后去Sinuwa ,就是传说的300米大下降外加400米大上升的石阶路。下的时候还好,石阶比较宽,所以走起来没有想象的那么累,当然前提是我的膝盖没有什么伤。下到谷底过河,然后往上爬。整条ABC路线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小山包一个小山包的翻过去的,所以虽然上升不大,但每天都是这样的上上下下,浪费极大势能,有时候想想心疼不已。过河的时候追上过一队日本老爷爷们,然后在河边休息一下,上山的时候竟再没有追上过,感觉都是强人。下午走的时候又遇到两个美国人,我们下坡,他们上坡,问从哪里过来的,说直接从abc过来的,今晚要赶到chomrong去。听得我和兜兜都惊了,两个人是4天时间走abc,算下来只能两进两出,而我们的原来的行程已经算紧张了,也不过是打算三进三出的,甚至四进三出的,于是华丽丽的又敬仰了一下对方。不过走在后面的那个美国人明显已经欲哭无泪了,指着远处前面那个大意说,他是强人,我是“被”强人的。

晚上露宿在bamboo(竹林)。已经是下午5点了,因为是旺季,7、8家旅馆,问了一圈,最后只找到了两个空房。还好,至少不至于露宿。门口开了这样的花,也不知道是算花还是算叶?

From Trip to Nepal


等吃饭的时候旁边是一个美国老头和一个亚裔的姑娘,聊了两句,说他们是刚刚花了小二十天走完EBC(珠峰大本营),再过来走ABC的,预算是十四五天左右吧。老头也是年纪挺大了,为此我很感慨,若是换成国内,估计多半要被当成疯子。但在这里,一路上,像这样的老头老太太倒是比比皆是,头发花白了不要紧,一双登山鞋,两支登山杖,体力或许差些,但一直在前进,就这么一步步的,走完了世界级的徒步路线。我们归纳了一下,欧洲以年轻人为主,大概是因为讲究游学,美洲和日本,多是老人,年轻时候拼搏够了,享受晚年的生活来了。至于国人,倒是跨越了各个年龄层次,变成以地理来分,广州上海为主,北京稍少一点。老头问我们几天,我是要7天走完全程,他不言语了,过了会,低声和那个姑娘鼓囊,大意是无法理解我们这种来去如风的急躁。倒是姑娘想的开,告诉他,一个人一个活法而已。

晚上去要了被子,因为我们的屋子里面只有床却没有被子。我冲进厨房找人,却想不起来被子的英文怎么说,一个劲的说:“we have room, but we don't have bed...”搞得人家一脸茫然,以为是遇到了白痴,屋子里面有三张床呢,难道一张都看不到么?现在想想,估计脑袋被驴踢了。路上终于记住了两个新词,一个叫ginger tea,就是姜茶;另一个叫blanket,就是被子、覆盖物。好在本人变通能力好,连忙做出一遍遍拉被子睡觉的动作,对方终于明白过来。

大壶开水一壶已经涨到了400卢比。山上的住宿、餐费,只要是一家,都是最后离开的时候一起算的,我起先曾经以为尼泊尔人民的数学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过查了几次发现,人家开旅馆的,还是算的很明白的,这点小便宜没占着。去洗澡,100卢比一个人,是个电热水器的屋子,这种玩意相当愁人,多拧一点就是开水烫猪皮,少拧一点就是透心凉,所以一定不为冷热所动,怀着一颗坚忍的恒心,加之玲珑的细心,以无法察觉的速度一点点的调节,刚刚好的找个那个点,诶,水温可以支撑一会了。结果一个澡洗的凉一阵,热一阵,反而更觉冰冷。冲回屋子,恨不得爬到被窝里面不出来。

原来路上笑点很多。我悲愤了。

笑不笑在于你用心看生活的方式

第一张的饭看着很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