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秋梦无痕

一场秋雨无梦痕,春夜清风冻煞人。冬来冷水寒似铁,夏至京北蟑满城。

Avatar

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

昨天去看的,在中华世纪坛,海报见这里。票价50元,学生票价30元,有那种耳机可以听介绍15元,团体的话好像有免费导游。展览从3月7日持续到6月8日,早上9点开门,下午5点半关门,票上写的是6点(现在还是冬季么?),提前半小时停止入场。

我算是对绘画史和绘画技巧略有了解,但是具体到某个画家,是什么流派,在什么时期的风格如何,这就不是很清楚了,尤其油画对我来说很遥远,从来没见人画过,更别说看到实例,所以基本上算是看看热闹而已。仔细看完大概要看两个多小时,里面有凳子可以休息,但是没有水喝,带水进去是好像要被审查的。展厅布置还不错,只是可惜灯光打得不太好,有些画因为反光,看不清楚。展区快要出来的地方有视频可以看,我们去晚了,没看全就被赶出来了。还有一些纪念品可以买,都不便宜,有房子喜欢附庸风雅的可以去买一套赝品回家挂着,我们买了一套风景的冰箱贴,28元。

展览展出欧洲19世纪画家的100幅作品,分为四个板块:
1.学院派与古典人体
2.浪漫风情与怀古
3.光与色的交响
4.劳动的赞歌

学院派与古典人体
介绍上说这一批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以英国画坛学院为主,艺术理念是古典主义。这些人追求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想和古典精神:崇高而单纯、毫无矫饰、自然率真,绘画如同希腊雕刻,手法细腻,如同把照相机带到古希腊黄金时代拍的照片。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1868),迎着门口的一幅,只是觉得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有相当的功底,倒也看不出来音乐与美术有什么联想。顺手就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被工作人员制止,呵呵。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弗雷德里克•莱顿,1871),构图和谐,色彩艳丽,手段如同舞台布景,采用传统的三角形构图,场景应该是设置在地中海沿岸。

《瓦实提》(埃德温•朗,1874),王后充满异国情调的美貌、华美的服饰及珠宝,与她哀伤而失望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铭文和浮雕非常细腻。

浪漫风情与怀古
这一批画主要是东方画派,描绘中世纪和远东地区的画很多,表现遥远的、过去的世界和异国风情,以及自然世界的神秘感,强调表现视觉上的愉悦性。
《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1888),环境清明亮丽,花瓣、大理石、绸缎、薄纱、青铜器、花朵等等十分绚丽。至于背景故事如何,画家想表达什么,就不在我的知识范围中了。

《克劳巴特拉用死囚尝毒》,画面表现埃及艳后决定自杀之前,下令让几个奴隶体尝不同的毒药,以便为自己选择痛苦最小的一种。画笔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画面雍容华丽,与暗含着的死亡恐惧形成一种对峙的张力。

《沃提考迪亚的维纳斯》(但丁•迦百利•罗塞蒂,1867),这画家属于“拉斐尔前派”,其推崇文艺复兴全盛时期以前的诗歌和艺术,以宗教、文学、历史为题材,以唯美主义为哲学依据,在形式上追求完美的画家。绘画气氛忧郁而伤感、瑰丽而又离奇。人物色彩调和,构图完美,具有理想美。另外,这幅画其实不是说明上说的最有名的一幅画,最有名的那幅是眼神直视观赏者的。

《古典美》(约翰•威廉•格威德,1906),画中姑娘神情娴静,相貌和身材中规中矩,肌肤衣饰细腻逼真,背后的大理石纹理清晰,如同照片。

光与色的交响
这一批画主要是印象派,以风景画创作为主,强调自然的变幻莫测,光、色和运动感,不再有学院派流畅而精湛的艺术技法,注重表现形式,可以说开始写意了。笔法上感觉比较粗糙,描绘的也不再是照片的模样。
《安提比斯》(克劳德•莫奈,1888),这个家伙是我知道的为数不多的19世纪画家之一。他创作美丽的图画,执著于光影及色彩的追寻。其艺术浅显易懂,它不是在教训你,也不会画那些让人不愉快的东西,原动力则来自想要传达自然之美的强烈欲望。

《塞纳河畔,韦特伊附近》(克劳德•莫奈,1888),也是莫奈的,这是我最喜欢的几幅画之一,对光线和景色的描绘近乎完美。

《仲夏夜》,这是一幅很有名的画,当然,评论者都说,这幅画集中了画家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夜晚和亲吻,通过基本色调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坦白说,这幅画我没看懂。

《牛群•午后斜阳》(霍金•索罗拉•巴斯蒂达,1901),这又是一幅名画。作者痴迷于绘画光线的研究,本色地在画面上表现自然景色。

劳动的赞歌
这一批是现实主义流派,这个流派以农民为题的绘画很多,通常给观众带来轻松的感觉,以一种田园诗般的意境,至于表达什么,我不觉得像评论家说得那样深刻。笔触很糙,但是表意却很清楚。
《拾麦穗的女人》(朱尔•布雷东,1863),这也是一幅名画,农妇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图画。还有一个同名的画作,也很出名,不过是一个俄国画家画的,没有找到图。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原生态田园风情的乐土。

《第二次收获》(朱利安•杜普荷,1879),又是田园诗般的图画,后期在油泥上刮刀的处理很有感觉。

其他的记不清楚流派的画:
《无言的歌》(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作者是拉斐尔前派的,描绘一位目光传递爱意的窈窕女性。

《农妇》,这幅画据说以农妇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坦白说,不觉得。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抓住日常生活及戏剧的场景,塑造不失尊严的普通民众形象,并将熟记于心的古典绘画规范和透视学与自己的实地观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教堂的墙》(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画面风格粗犷、多刺激性和装饰性,而且又没有明确的历史或地域界限,还留给观众一个想像的空间。

《春》(雅克•约瑟夫•提索特),时髦的装束,加上画面的风景,构成了一幅美丽、充满生机与和谐的图画。下面这幅画跟实际上的画是左右反转的。

《在沃纳划的船上》(安德斯•佐恩),这家伙喜欢画烟波浩淼的湖泊、白雪皑皑的丛林和在无垠的原野上生活的居民,模特儿也都是当地女青年。

《安提戈涅》(弗雷德里克•莱顿),这幅画笔触细腻,衣物的褶皱很有触感。

《后宫之美》(亨利•吕西安•杜塞),这幅画也很细腻,薄纱轻盈,肖像画的功底很深。

《池塘边的三头牛》(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1855-1860),这个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幅画,这画是作者以对一生中各个阶段绘制的草图进行“回忆”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把它们重新整合成新的风景画的绘画方法。

《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弗雷德里克•莱顿),这幅画的主体是身裹轻纱的裸体女性,以拟人化的方式追忆古典传统,给观众以丰富的想像空间。这幅画一整幅在导游文字的背面,可以拿回家挂在墙上。

上了一节艺术课

俩字——文青……
我承认没细看。

啥时候去798逛逛吧,看看现代艺术。

我也去看了,观后感没你写得仔细

其实我也只是想,以后再看的时候,还能想起来具体的图而已,可惜没有找到全的图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