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秋梦无痕

一场秋雨无梦痕,春夜清风冻煞人。冬来冷水寒似铁,夏至京北蟑满城。

Avatar

读《国史大纲》之春秋战国卷

  春秋战国是最复杂的,反正看史记的时候没太懂,也没听谁系统讲过。
  看《国史大纲》,对春秋战国的记忆比较有冲击。

  首先,春秋五霸,是因为周室衰弱,加上地广人稀,各国独自无法抵挡戎狄的肆虐,所以需要霸主。
  其次,齐桓公没当多久的霸主,但是人家是第一个,后来被田姓政变,成了田家的。
  接着,晋文公之后,晋国当了好几代的霸主,后来晋国的大夫弑君,晋国才衰败了。
  然后,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是一种说法)已经是后期了,也谈不上什么成就。
  最后,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是另一种说法)好像宋襄公/秦穆公没有称过霸,倒是楚庄王似乎称过霸。

  春秋时期,贵族当道,就算是战争也很人性,经常会有一言/一诗以解围的。
  比如说一通:‘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従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人家就放了一马。
  春秋时期的鲁国、宋国,其实都没怎么被打,因为是周室同姓,而且貌似有祭祀的特权。
  春秋时期,几个霸主都是姬姓、姜姓,可以站起来说,我们是帮周室的忙,但是后来被政变了,就没法说这个话了,所以就有了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很短,不到200年,但是这段时期内的历史被‘焚书坑儒’给搞没了,所以司马迁也写得很乱,还没有春秋时期清楚。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写得很含糊。实在是没有办法,是被秦国烧了。据说晋朝开启过楚什么王的墓,得过史书十六车,但是可惜没有保留下来。至于战国策,那是后世策士们杜撰的。
  进入战国的时候,大家为了扩展地盘,占领战略要地,纷纷迁都,赵国迁到邯郸,魏国迁到大梁,秦国迁到咸阳。魏国迁都不是史记上说的避秦祸。插一句,魏国都城大梁,所以也叫梁国。
  战国时期初期,齐宣王,齐威王(就是那个‘一鸣惊人’的家伙),把齐国弄的很强,然后就打燕国,灭宋国。燕国几乎灭掉了。所以这时候所有国家最怕的是齐国。军事准备,外交策略都针对齐国,所以才有张仪联横的成功。燕之后经过不几年,有乐毅发飚,带了几个国家的军队,把齐国差点灭了,只剩下莒和即墨了,然后田单反间成功,齐国才活下来,但是也衰败下去了。
  这之后,魏秦有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从此魏国很牛掰,打这个打那个的,可是魏国很惨,老被齐国偷袭。第一次打赵国,围邯郸,即将重新统一三晋的时候,被齐国‘围魏救赵’,有桂陵之战,输了。第二次,魏国打韩国,韩国也快被灭了,眼看又有机会重新统一三晋了,齐国来了,孙膑使坏,减灶诱敌,有马陵之战,又输了。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然后是赵国很牛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邯郸城那是时尚之都啊。这时才有苏秦说合纵,因为这时候秦国已经很强了,只有赵国可以和秦国抗衡,也只有这个时候有合纵的必要。当然合纵也只是三四个国家而已。这时候赵国有李牧、廉颇,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在‘长平之战’时,纸上谈兵的赵括其实并不弱,只是白起太强了,结果赵国战败,被坑杀四十万士兵,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所以这时候秦国来收拾残局就可以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也就成了必然。

写的很流畅,受教育了

春秋之乱,在地方势力超过中央.
再者中央弱暗,及有周室会盟认主之事.
这样就谁也不服谁了,但谁也吃不了谁,
或者谁都挺知足,当时之一国,可是不小的地界呢
后来弄得实在不象样,乱仗打到这个份上,才出来了一个大大的帝国;
后来的中国都框架在这内外了:(不过元朝说是个乞封的:那时国人的等级很低的说)
我天朝大国.富有四海,率土之滨,普天之下,奶奶的,竟然出自<诗经>,可见国人吹牛皮时代之早

下载了几个钱穆的书.
觉得自己浅薄了.
张岱年的书里也提到过中国古文中的几个观点.如:道,德,性,命,仁义礼智信等.
这种简约的古代总结,在现在可是怎么阐发?

等我看完了《国史大纲》,就带去给你看看。

最近在看《资治通鉴》,和《国史大纲》上面说的战国历史不一样,不知道该信谁的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