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秋梦无痕

一场秋雨无梦痕,春夜清风冻煞人。冬来冷水寒似铁,夏至京北蟑满城。

Avatar

资治通鉴

从09年10月28日开始至11年01月26日,历时十五个月,终于读完了。
这是我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

花这么长时间,并不是说读的多么精,而是花的时间都是边角料的时间。
比如等人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睡不着的时候,当然,还有无聊的时候。
比较大块的时间是每天坐地铁,三站地,来回两趟,相当于每天固定有半个小时。

最初是在手机上读。
手机上有一些字显示不了,比如祎字就没有,所以经常会有一些方框。
其实这个比较郁闷,有时候两个人都是方框的时候,就不知道谁是谁了,只能靠猜。
然后手机上的读书软件比较弱,不太适合读书,背景太亮,很伤眼睛。
另外是操作不太方便,想起来前面一件事情,想翻回去找,那可就费了劲儿了。

换了租房的地方之后,地铁10号线上三站地,变成了两站地。
之后又换了公司,变成了10号线1号线各两站。
1号线上人太多,读书更不方便,所以其实每天变成了只有两站地的时间。
于是买了一个kindle3。
绝大多数字都能显示出来了,字体也舒服了,也不刺眼了。
这回读书速度大大加快,不过新的问题也来了。

首先是我找到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想两本对照着读。
结果发现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其次是kindle带有的笔记功能,只能写英文。
从文言文的世界里把想法转成英文,这个相当费劲儿。
然后是一个老问题,想对比着看前面和后面的内容,也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
最后是kindle有点大,不是每个衣服都有这么大的兜。
这也是因为我不背包的缘故吧。

罗嗦了这么多,终于该说到这本书了。

中国历史上的正史,通常都是纪传体,二十四史都是跟《史记》学的。
像《资治通鉴》这样的编年体,好像只有《史记》之前的《春秋》和解释《春秋》的《左传》是这样的。在这之后,貌似就是《续资治通鉴》了。
通鉴是本着续《春秋》的想法,所以从战国的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写,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要写到赵匡胤了,就结束了。这样一共写了1363年,结果写了300多万字。
写的不知道累不累,反正我看的是够累的,据说司马光一生不写草字,《资治通鉴》草稿全部以正楷写成,难怪写了19年。

《资治通鉴》算是正史,不过其实也有不少司马光不故意或故意瞎写的地方。
通鉴是司马光受命写给皇帝们看的书,正是这个原因,基本上写的都是政治军事有关的事情,其他的文化、艺术、宗教都写得很少,比如唐朝的李白杜甫都在书中压根就没有出现过,更别说玄奘译经之类的事情了。正如顾炎武所说:“此书本以资治,何暇录及文人?”
如果想学帝王之术,大可以好好看看《资治通鉴》。但如果只是想知道历史,看看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即可,看《资治通鉴》实在是太累了,从头到尾基本上全是打仗、杀人。无怪乎鲁迅会说只看到了“吃人”俩字。
司马光讲故事的时候,如果某件事情跟别的没有关系,而后面的事情又以这个事件为先导条件的时候,通常会用“初”来夹叙进来,因此事件的脉络都比较清晰。不像《史记》那样单独列传,想把事情串起来,那简直得另费一大圈的周折。
另外一个就是某一种类型的事件开始的时候,司马光会特地注明,比如“宦官用权,自此始矣”,“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
其次,司马光对于迷信、怪诞、符瑞、图谶基本不写,这个以当时人的理论水平,的确让人很佩服。
在书里面,司马光加了不少评论,有的还是写的不错的,比如对柴荣的评价,我觉得说的就不错。

读通鉴的时候,一直有个问题没有搞明白,就是每纪开始的时候,都写有类似“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的话,只是感觉大概是指时间,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刚才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个是表示甲子纪年的意思。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摘自<<尔雅·释天第八>>

恩 年底我也入了个K3 一样 地铁看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