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内部网志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内容保密,请用 Blog 主人设定的好友密码登录后查看。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本篇网志仅供本社区内部成员查看,请先登录。
马上新年,mark下2020年的年度记录,还有两个月就是农历新年
--------------------------------------------------------------------------------------------------------------------
进入五月第二周,上海进入了初夏。还有每年四月一度的碎碎念没写。过去一年周边开始适应放慢的节奏,尽管现在疫情的影响还在延续,人们已经陆续建立新的生活次序。
这一年少了很多差旅和行走,阶段性完成了一些事情,比起密集奔跑的2019多了些许温润。 写字在今年完成五阶篆隶楷行草的进阶,共习34帖,进入临创阶段。从2018年初开始历经三年多跨入了另外一个半径距离,加上暑期里颜大人专题课的7帖,一至五阶共习75帖,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有了更多乐趣。
捕获1 by Zhu Kathy, on Flickr
疫情之后行走半径缩减,面对面接触少了, 有了些待在城市的空余。以前两点一线的城市生活,托疫情福能多走走看看,后半年“连接”成为年度关键词。
看了些展览和电影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展
三联的重点推介,做足功课去看的一个展览,人山人海。从宋朝写意之风和苏大人的蛤蟆体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晚明时傅山的丑书,风格潮起潮落。
捕获 2 by Zhu Kathy, on Flickr
笔墨. 书画的嬗变
展出地在上海, 但更像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横向延伸,每次书法风格的演变都会有KOL的出现。
捕获 3 by Zhu Kathy, on Flickr
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
三年前国家宝藏曾经提到过这起沉船事件,当时去省博看过长沙铜官窑。做为日常用具,瓷器上趣味的文字出口到不懂中文的异族人手里,到底是如何慢慢流行起来的?
捕获 8 by Zhu Kathy, on Flickr
去了一些一直没有时间待的地方
琉璃厂
大约每次去北京都行色匆匆,买了纸墨就走,好好逛琉璃厂已经是十年之前的事情了。这一年能好好看的时间多了起来,老胡同里的人恍然活在另外一个节奏里,偶然遇到七八十年代国营商店似的门店。时光倒流。
长沙简牍博物馆
去了之后才知道的小宝藏博物馆,简牍藏品比省博庞大,其中不少千年墨迹仍然非常生动,值得细细再去。
捕获 4 by Zhu Kathy, on Flickr
其他一些有趣的
《白狮奇缘 Mia et Le Lion Blanc》
一部关于人和动物之间的小魔幻和温暖的电影。
《夺冠》
本来以为是一部这个时代不缺的励志片,看过之后觉得虽然电影以夺冠为名,但似乎也不完全是,抛出了好多视角和问题让观众去回味。可以唤醒80年代万人空巷看排球的特殊回忆、随着飞速时代变迁带来的个体驱动力的变化,每个年龄段都能找到激起心里涟漪的小石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把小钥匙,也不尽相同,是一部替观影人表达出内心的视角和情感的时代纪录片。
Alex Katz
93岁的Alex Katz展览沉静愉悦。有趣的是,他在VCR中曾对比中国书法和日本书道,提到更偏爱中国书法的丰富,而我对不在二王标准体系下的日本书道充满了好奇心。
捕获 5 by Zhu Kathy, on Flickr
Teamlab无界美术馆
爱丽丝梦游仙境,童话般的wonderland。流行说沉浸时,Teamlab是标杆。
捕获 6 by Zhu Kathy, on Flickr
见了不少平时忙起来见不到的人
疫情虽然限制了些见面条件,但也让人有了些可以安排见面的间隙。虚拟世界中缺乏面对面中可见和不可见的信息密度,见面时光珍贵,三人有我师。
21年的上半年明显觉得城市重新忙碌起来,节奏开始恢复过来,但和期盼中的节奏还是有差距。后疫情时代希望国家之间能尽快恢复互通,读书行路,行路比读书更重要也更受益。
这两天年末的线上演唱会又多了起来 大家也逐渐习惯常态 看新闻也许明年互通就能恢复 看到之前写的差旅记录 行走虽然紧凑 也是一种学习验证的方式
-----------------------------------------------------------------------------------------------------------------------------------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25520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昨天回家路上看到朋友圈里刷刘若英线上演唱会,想起上次去奶茶演唱会已经是6年前,奶茶还是奶茶,嗓子不是最出众,但细小处见真挚,奶茶有奶的芳香却不像奶那么腻,有茶的清淡却不像茶那么涩。听她的歌会想起中学跑在红色塑胶跑道上的轻微呼吸和海边清咸的微风,还有台北。对台湾莫名好感大概来自于发小几年前自行车环岛游的一个小故事:骑行的自行车在途中零件出了问题,于是他找到路边一家无名车行修车,等待百无聊奈之际租了一辆摩托三轮四处看看,回到车行取车时已是日迫西山,车行门已关,自行车修好整齐靠着墙的角落放着,店主在车上留了一张便条写着麻烦将钥匙和钱丢入窗口即可,像极了我们出生的80年代。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25514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去年陆陆续续地因为各种原因去了十几个城市。4月公干去了台北,为了印证印象中的台湾,去之前把大好几年前买的蒋勋的《行走台湾》拿出来再看一遍。落地时空气若隐若现地有了初夏的潮湿闷热,建筑比想象中更低,台北101比起大陆很多城市的商业中心显娇小,尽管娇小,在B1层却有一家米其林一星油鸡饭小贩店。夜晚快走在台北的街道上,现代感的霓虹灯不常见,招牌多是写着传统书法的灯箱,渴了便在街边24小时便利店买瓶水,边喝边听吴侬软语似的语言,好像也融入了当地生活。终究是空闲时间太短,没有《行走台湾》里的体会,但台北还是在心里留下温润如玉的印象。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25414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5月去了昆明,也是第一次去云南。大约对云南最初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妈妈出差昆明和西双版纳的照片上,我一直觉得昆明应该绿树成荫,然而热辣的太阳才是重点,唯有清晨薄云未散时走在路上空气才有微甜的味道。一天工作结束,借着请接送我一天的司机大哥的名义在附近老字号吃了顿全席云南米线,在机场买了几束新鲜的花人肉飞机回家。浮水几日,觉着昆明好似一座半睡半醒的城市。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25530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10月假期恰逢并购交割,假期只剩4天,去南法的事情已经板上钉钉,抱着很低的期望,一路从浦东国际机场直奔戴高尔机场,落地之后马不停蹄打的到里昂火车站终于赶上去Avignon的火车,火车上遇到一个为代理超市租赁合同谈判出差的律师,寒暄后发现他处理的纠纷问题和国内很类似,谈起为什么做商业律师而不是刑事律师,男孩子腼腆笑着说因为狠不下心。抵达Avignon,熟悉又安静的气氛让几万里之外的上海像另外一个宇宙,尽管是普罗旺斯的首府,但Avignon外出的公共交通并不是特别方便。出于节省时间的考虑,决定加入包车出游团。出发时碰到一对从德克萨斯州来的美国夫妇,丈夫为德勤工作,大女儿刚考上大学,夫妇俩出来放松度假,于是两组从飞速奔跑国度来到童话王国的人一路感慨当地人大概天塌下来仍在路边喝着杯中物。然而当导游将我们带至城堡高处的户外餐厅,远眺Rhone河穿过的富饶绿地和村庄,3个外国人也不由自主融入这群当地人中,优雅明丽是上帝赐给这块土地的礼物。Avignon仍然是想象中的城落。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25557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25602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若是一年中印象变化最大的地方便是北海道了。去年1月初抵达小樽,城市小小的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很喜欢走在雪里,听鞋和雪摩擦时发出的吱吱声,冷到面红耳赤时便找一家饭馆喝上点暖饮,脚就慢慢地恢复了温度。北海道是能喝到好水的地方,这里的气候条件与苏格兰接近,但水源更清冽,四季更分明。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31852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img]
WeChat Image_20200419231859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img]
WeChat Image_20191116072755 by Zhu Kathy, on Flickr[/img]
去年是MBA毕业之后工作的第一年,经历入职学习、并购交割期,并购整合,也是繁忙特殊的一年。